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就业职场3年前 (2021)发布 流光
2.2K

上半部分我在站酷分享了交互设计师的产出物和我是如何学习交互设计的(阶段一 | 扎根),总体反馈还不错,并收到许多读者的「豪横催更」,在此先感谢各位读者的阅读和支持,下半部分我们将围绕技能扩展、破界成长和初级交互设计师的注意事项,继续深入讨论。

我做了哪些准备?

经历完 「阶段一」,设计师的思维和眼界会发生一定的蜕变,在有了基础的动手能力之后,接下来要开始扩展自己的能力边界了,不能总停留在对界面和细节的思考上,而要把学习的发力点从碎片化转移到全流程。

1. 扩展

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学习主流的用户研究手段和实施方法

用户研究指通过相应的观察手段来获取用户「反馈」,这里的反馈可以是用户的使用行为、诉求、态度,甚至是一个皱眉头的瞬间情绪,这个情绪能够侧面反映出用户刚刚使用的界面所存在的问题,比如是加载时间长?还是按钮找不到?或是信息架构理解成本过高等隐性问题,由此来收集产品的优化思路。

如果说交互设计是连接产品和用户之间的桥梁,那用户研究就是桥墩之一,它是支撑设计方案的重要依据,通过用户研究我们能够直接获取真实的用户反馈,突破「我认为」的局限性设计。但并不是所有的团队都会配备用户研究员,即使有专门的用研同事提供报告,也非常建议设计师亲自与用户接触,这样我们对用户的痛点感触更深刻,而且交互设计需要讲究同理心,即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写到这里,想起2019年我参加喜茶增长负责人Amanda的分享会,她提到喜茶的产品团队成员会定期轮流到线下门店卖奶茶、做实地的用户研究,并且纳入到KPI之中,促使每个产品团队成员心中都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导向,所以与用户多接触,是加强同理心的捷径。如果说提升UI设计师竞争力的是交互能力、产品思维、插画和动效等技能,那么提升交互设计师竞争力的就必然有用户研究能力。下面将用户研究维度分成2个坐标轴,分别是定性与定量、行为与态度:

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定性研究:是探索性的研究,目的是确定用户需求和诉求性质,用于直接收集某些用户的使用行为、习惯及反馈,常见的定性研究方法有:用户访谈、情境访谈、卡片分类、可用性测试、焦点小组等;

定量研究:是为了测试、验证和假设设计方案,用于间接收集一定量的用户行为和反馈,常见的定量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数据分析、A/B测试等。

想要做好用户调研,你要学会这九种定量用户研究的方法

阅读文章

这些方法可以从很多线上平台搜索到详细介绍和实施过程,我就不一一举例了,最重要的是实践,还是那句话「机会是自己创造的」,我之前的公司没有专门的用户研究员,通常是产品经理和市场人员定期去线下走访客户(B端产品),因此我想抓住和用户见面的机会,所以每次都扬起比牛皮还厚的脸,对产品经理说「让我做你忠实的小跟班,由我来整理访谈记录和用户诉求吧」,久而久之,加上自己的不断钻研,也从小跟班成长为领头羊了。

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基于设计方案落地,去了解上下游的专业

记得刚入行的那年比较「自负」,总感觉管好自己这一环就行,根本不会去考虑上下游的事情,产品经理给一个需求,我就依葫芦画瓢似的上颜色,输出的设计稿不考虑市场和用户的诉求,也不管开发的落地成本、可行性及合理性,盲目沉浸在所谓的「追波风」里,最终导致落地验收成本极高、UI和交互方案被开发擅自串改、觉得自己没有尊严和存在的意义,总抱怨产品不懂设计、开发偷懒、能力不行等等,相信这是很多初入行的设计师身上存在的职场痛点。

换位思考,开发也会抱怨设计师天马行空,不考虑现实情况,分享一个至今都让我感触的案例:当时我从用户体验角度优化了一版功能流程,可用性测试的结果让我对设计评审很有底气,并准备了一堆牛逼且自信的话术,结果设计方案刚讲完,产品负责人就说「这个方案在用户体验角度非常棒,但实现起来至少要用掉2个迭代的周期,而且领导和市场要求5天内完成发布」,当时我竟无言以对,因为错过了这次的市场时机,后面再持续推动就显得毫无意义,所以只能被迫放弃,最终选择了用户体验相对要差很多,但开发成本低的方案。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我不仅浪费了前期的时间和资源,还在领导眼里给自己套上了「性价比不高」的印象。

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设计方案无法落地,除了能吸取教训和沉淀经验外,还有其他显性价值吗?答案是没有,因此我们更应该向「商业化设计思维」转变,也别挑刺说「看来设计师只能妥协让步了」,推动产品体验,并不是说设计师就卑微的妥协产品和开发,而是更考验设计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怎样更合理的经营产品体验设计的能力。

所以,为什么设计师不能站上下游的角度去倒逼方案落地?比如在产品角度思考设计方案,产品经理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达到什么目标?业务至上还是体验至上?为什么不去了解研发的沟通语言来助推设计落地,什么是SDK?什么是结构化?什么是版本兼容?不兼容应该如何处理?前端自己封装UI组件有哪些成本和隐患?什么又是压力测试?这个方案的业务风险、设计风险、技术风险分别有哪些?等等…

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前车之鉴,能早点感悟就会早点进步,设计师的立场一直是理性的解决产品问题,而不是在实际项目中炫耀自己做的皮肤有多惊艳(仅指实际项目,项目之外可以无限发散来突破边界)。尤其是身为交互设计师的你,在团队内是「用户体验」的代名词,是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友谊桥梁,你更应该理智的去看待「设计解决问题」这件事。

另外,不管是交互还是UI,我都非常提倡大家要善于和研发工程师沟通,他们会让我们的交互逻辑更严谨,能帮助我们考虑到前端与后端的交互体验,多数新手交互设计师只考虑到前端效果,而忽略了后端数据,导致最终交付到用户手中出现一些本该避免的性能问题,所以我们考虑的可用性,通常只站在用户使用的维度,而不是数据交互的维度,其实可用性优劣和用户使用体验,也和工程师的技术逻辑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比如你产品的任务流和表现层都做的很人性化,但用户操作到支付页面不是加载慢,就是闪退,你说用户还愿意买单吗?这就是产品性能导致的可用性差。

举一个通俗易懂的小案例:交互规范中,「提交中」的按钮为什么是禁用样式?因为用户点击「提交」后,前端与后端有一个数据上的交互(请求/传输/反馈),如果提交按钮在此时被用户多次点击,前端与后端则会进行多次数据交互而产生脏数据,也可能因为数据过载而导致页面闪退或崩溃的极端场景,所以,「提交中」的按钮为禁用样式,在此期间,前端需屏蔽掉用户的点击操作,防止重复提交。

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熟悉产品迭代流程和UED团队工作流

流程是为了让不同岗位之间的合作衔接更顺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出质量,下面要强调的是设计师在团队中的全局观和自我驱动。

一是了解当前产品团队的迭代流程,目前产品分别处于迭代的哪个环节、各个环节应该做哪些事情、该环节的某些决策对产品设计有什么影响、设计师要何时介入或提供帮助等,熟悉迭代流程有助于你快速融入团队,否则你的工作进展会很被动,不知道在哪个阶段要做什么,久而久之你的上司会在你试用期评语上写道「工作主动性待提高」的字眼。

当然每个产品团队的迭代流程会不一样,这是被公司的资源和对用户体验的重视程度所影响的,设计师很难独自去推动改变,所以当设计团队的价值还不是那么显性的时候,那就既来之则安之吧。下面有一张比较全面的产品迭代流程图,我们可以先熟悉完整的流程,脑子里有一个迭代的轮廓,实际的迭代流程也就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二是熟悉UED团队工作流,也就是迭代流程中,设计团队参与的那一部分,即如何开展工作,交互设计师在UED团队工作流中通常是贯穿始终的角色,从需求调研/分析/评审→交互设计/评审→UI设计/评审→开发验收→关注用户反馈和数据,这些节点都需要跟进,甚至是持续推动、当一个「救火队员」。

UED团队工作流每个团队都不一样,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使用体验,所以我们不要为了流程而套流程,反而忘记了交互岗的本质和设计的初心。下面来看看在各节点中,交互设计师通常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需求调研&功能规划阶段——参与者

这个阶段的执行者主要是项目负责人或产品经理,而交互设计师更多的是支持他们完成需求调研、并协助框选本次迭代的功能和设计优化,你可以将用户研究中整理的需求点、平时发现的设计优化点,提给产品经理一起过滤,然后纳入到下个迭代中。

虽然这个阶段的主导者是产品经理,但非常建议交互设计师参与其中的,这能减少你对需求的理解成本,还可以接触到真实的用户,这些都能为你下一步的设计思考带来帮助 (最重要的是用户体验上的优化点赶紧催他排期);

设计规划阶段——主导者

设计规划阶段是对本次迭代的需求进行方案输出,将抽象的需求,设计成具象的产品原型,主要包括了交互原型图、页面和功能流程图、信息和功能架构的设计,最后还需要准备交互评审的相关材料。

这个阶段交互设计师需要思考「如何通过设计手段达成产品目标,同时还要考虑用户的使用感受」,其次要提前了解清楚方案落地的成本,否则会出现由于落地成本较高,而无法实现的飞机稿,这样你将会把时间花在返工上,而不是对有效方案的思考上;

设计实施阶段——协助者

这个阶段是UI设计师的主战场了,也就是产品表现层的设计,我们需要将交互设计文档二次传递给UI设计师(第一次在交互评审,因为会上一般不会讨论UI细节),并将重点信息传递给UI设计师,比如交互原型里的设计背景、注意点和视觉建议,也就是引导UI设计师通过视觉手段达成产品目标和体验目标,最后协助UI设计师完成落地交付和设计规范;

开发落地阶段——配合者

到了这里,开发工程师就要根据你的交互文档和高保真视觉稿来敲代码了,对于设计师而言,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保持和开发的跟进与验收,配合他们减少落地效果与设计稿的偏差度,并提供开发所需的落地素材,比如一些页面状态、微交互、设备适配等,需要设计师提供相应的参数和演示,引导他们实现出你想要的效果。

开发提测后,交互设计师也需要配合测试工程师一起验收,与测试同学组成产品上线前的「最后一道防线」;

产品运营阶段——支持者

产品发布之后,也就是产品运营阶段,很多设计师会忽略对用户使用情况的监测,往往就是做完了、上线了就不管了,而设计师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产出阶段,产品运营期间,我们也可以做一位忠实的支持者,支持运营同事或用户研究人员去关注并收集用户反馈,甚至可以通过用户行为数据来监测、做可用性测试等(可用性测试在产品开发的前、中、后期都可以做,每个阶段的作用不同),这样支持的好处:一是可以倾听用户的声音,为后续的产品迭代注入更多体验上的优化;二是验证你的设计成果,提高设计的显性价值和说服力,为将来开展工作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3. 破界

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破界是突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边界,是前面2个阶段的成果展示,这个阶段看重的是复盘和尝试新的成长方法,应用范围不仅是为了转岗交互设计,甚至可以贯穿我们整个职业生涯,我把它分为以下三点:

珍惜每次设计分享的时刻

勇于参加团队或线上线下平台组织的设计分享会,一有机会就上去讲,把前面所学所想都整理成ppt,然后大胆的讲出来,这种机会能培养我们的演讲能力和总结能力,演讲的技巧和气场也不是看看理论知识就能学会的,需要不断实践才能提升,这些经历对设计师在评审、提案、面试、讨论时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说受益终身也不为过,并且在你做复盘的时候会倒逼着你去回忆和寻找各种知识点,这个过程则考验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掌握了某些东西,当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却发现很难系统的描述清楚,这就说明我们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没有想象中的熟练,所以必须通过不断的交流才能逐渐提升。

除了参加正式的设计分享会之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机会可以让自己去「讲」,比如别人分享的时候你可以去提问、领导或同事让你评价一个设计时、参加某社群的设计讨论时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互动学习机会,你不要怕自己讲错尴尬,等你在设计评审和撕逼时,没有自己的一套表达方式,那才是真的尴尬,新手交互设计师,逻辑分析能力和结构化思维都欠佳,多分享会推动自己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避免看问题只看到表面,而会深究问题背后的真面目。所以, 阅读不如记笔记,记笔记不如讲出来。

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争取动手实操的机会

前面有提到交互设计是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岗位,如果沉浸在对理论的YY中,很难有质的突破,当熟悉了上面的理论和方法之后就要尝试输出了,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没有实操机会该怎么办?」,我想反问一句「其实机会一直都在你身边,你有主动寻找过吗?」,动手实操的项目有以下几个来源:

如果团队能给到你机会上手做一些需求是最好了,比如你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与领导聊聊你的职业规划,连同你准备如何实施的思路也一起汇报,让他们看到你是有所准备的,从中获得一些实践的机会,通常都会先给你一些简单的需求去做,好好珍惜这种宝贵的机会一般都能顺利转型,除非公司不愿意培养你;

如果团队没有给到你机会,或根本就没有交互岗,那么需要自己去发掘可优化的设计点,然后主动找产品或上级反映问题,甚至是直接给他们提优化需求,有能力有时间的,也可以出优化方案给到他们去评审,这种做法在某些同事眼里,会把你当成「多管闲事」的,但从个人成长和团队角度看,你也是在为产品的体验负责,出发点都是好的;

「搜刮」一些大厂的交互面试题,一般包含了理论题和实操题,这都是你大胆发挥的机会,可以把它们当成定期的作业去完成,最后再把成果发给你认识前辈,让他们帮忙点评你的设计,甚至可以同几个小伙伴一起讨论,欣赏欣赏别人思考问题的思路,从中取长补短;

做虚拟项目,这个项目可以是你参加的一个设计比赛,或是某设计训练营的作业,也可以和几个志同道合朋友共同完成一套作品,还可以拿实际工作中的项目进行改版等等,这些都是展现自己的机会。虽然虚拟项目没有商业驱动和上线流程,感觉像是闭门造车,但反过来想,你连闭门造车都不会,还如何谈开门造飞机?刚入行UI的时候还不是老老实实从临摹开始?摊手~

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养成设计复盘的好习惯

复盘的形式有很多种,也许每个人能适应的方式不一样,在这里谈谈我(受益者)的复盘历程吧。

可以先尝试将上面提到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将它们整理成适合自己的「交互设计知识树」,然后花半年、一年…的时间去消化它们,每攻克、每学习完一个知识点,或是项目中每实践一次,就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建议最后要分享出去,这样做不是单纯的提高分析和总结能力,还有以下2个性价比很高的理由,能为你的职业生涯保驾护航:

个人品牌:你一定不想35岁以后,还顶着大太阳满大街找工作

随着从业时间、项目经验和专业能力的不断积累,个人在职场中的影响力也随之增加,但团队内部的影响力还远远不足以支撑起我们的未来,除了过硬的专业技能以外,我们还需要一个「助推器」,也就是「个人品牌」,比如提到设计界大佬我会想起印叔、产品大佬会想起唐韧老师、交互设计专家会想起Echo、体验设计专家会想起sky盖哥、UI/视觉设计专家会想起大牙、菜心等等,他们的名字已经在我心中形成了专业标签,这些标签在你心里一定也有清晰的人选。

早期的互联网传播条件比较局限,要想通过外部平台打造个人品牌比较困难,后来站酷、优设、UI中国、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平台的崛起,直到现在「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这让设计师们打造个人品牌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而我觉得个人品牌对于设计师而言 是一种学习的鞭策手段,它可以倒逼自己去做一件对成长有利的事情(大量阅读、坚持输出…),同时也是一条成长的捷径。

所以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媒介有意识的建立个人品牌,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写作风格、沟通风格等,比如把日常的总结笔记和作品通过个人公众号的形式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对设计的思考,也可以投稿到各个产品设计平台,借助平台的流量传播给更多的同行,这些都是塑造个人品牌的过程。

执行这个过程如果是心血来潮,想必你也看不到什么增益效果,但如果坚持输出半年、一年、甚至更长,你会发现自己的行业人脉圈更广了、思考能力和沟通逻辑变强了,甚至还能获得许多大厂的内推机会,而你的个人品牌则会让面试官加深对你的印象,同时起到了一定的加分作用。这些在「8小时之内」是难以快速获取的,8小时之内通常是塑造专业技能和沉淀经验,而8小时之外则会帮助你的职业生涯产生附加价值。对于感觉时间不够用的朋友,我只想说「做好时间管理」。

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贴标签:为自己贴上「积极分子」的职场标签

在团队中,刻意打造自己的「职场标签」对个人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这个标签会影响你在别人心中的形象,比如某设计师解决问题和协调能力惊人(领导力)、某设计师在站酷有千万人气(网红设计师)、某设计师视觉表现力6到飞起(大佬)、某设计师喜欢分享和总结(老师)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个映入人心的良性标签,而当我们开始持续输出复盘总结的时候,也就为自己贴上了「勤奋、爱学习、总结能力强」的良性标签,它们会为你的职场发展增加闪光点。

有「良性标签」就有「恶性标签」,比如你所负责的项目平淡无奇,没有设计亮点,没有为团队赋能的能力,也没有自己的个人品牌,这无形中就会被贴上「平庸」的恶性标签,一旦被贴上这种标签,你会感觉做什么事都不顺,职场发展将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更别提你想转岗或晋升了。

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初级交互设计师要注意什么?

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当交互设计新人刚进入一家新公司来说,在工作上会经历许多无形的坑,虽然职场前期给予新人犯错的机会,但如果能提前规避这些坑,这能体现你对技能的熟练程度,下面谈一谈交互新人在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点:

1. 主动产出,提高你存在的价值

近几年有很多中小型产品团队也开始增设独立的交互岗,这释放着一种正面信号,说明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用户体验了,对于刚入职这类团队的交互新人来说,一般会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因为他们之前的工作模式是由产品经理负责撸原型,然后UI设计师也会涉及一部分交互的工作内容,但由于你的出现,涉及了整个团队工作流的变化,好处是你有很多试错的机会,并且是新UED流程的创新者,有比较强的建议权,弊端就是仅有少数人可以对你的设计提出专业性的意见,缺少讨论和工作方向,甚至领导很难看到交互岗存在的价值,在他们眼里会觉得 没有你的时候,产品经理可以画原型,UI设计也可以兼任,而且1、2个交互设计师也不能同时对接十多个产品经理,这不太现实,面对这种尴尬的处境,则更考验设计师的自我驱动能力。

所以,除了完成日常接收的需求之外,还要主动和负责各模块的产品经理提优化需求,让他们感觉你加入之后,会有人专门去盯体验上的事情,从而增加你以后工作的说服力。之前经常听同行说很难在项目中体现设计的说服力,我想说,设计的说服力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你不去了解上下游的技能、不站在项目组的角度考量设计的性价比、不去收集设计成果,只知道闷头做手头上的事,说服力会自己跑你身上吗?而我工作中养成了一种习惯:平时会留意用户或同事对设计上的好评,以及功能优化后的良性数据,不管他们是发自内心,还是出于客气,我都截图保存到文件夹里,这些「证据」可以在你做项目复盘、年终总结、述职的时候大胆亮出来,作为一种补刀,让领导和同事们直观的看到设计带来的「用户之声」(说白了,脸皮该厚的时候就要厚)。

2. 理解需求在上,动手干活在下

很多新手设计师在接到需求后立马就开始输出交互文档,这样的交付效率虽高,但是质量呢?返工成本呢?而我在实际工作中,每天有大半天是在讨论和开会中度过的,真正动手干活却不到半天时间,尤其是业务属性强的B端产品,往往业务模块之间存在交叉重叠,可能改动一个小地方会涉及到很多场景,甚至理解清楚整个业务逻辑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所谓「业务至上,体验至下」就是这个道理,你的产出物如果没有依附于产品业务及目标,做的再好看都没有意义,所以交互设计师在接到需求后需要多花时间和产品经理讨论需求,了解清楚需求的背景以及要达到的目的,比如是提高转化率还是活跃度?这个功能点会涉及到哪些延展和关联场景等等,都了解清楚之后,画一些主流程的草图,再与产品经理讨论设计层面的想法,最后就可以针对主流程细化分支流程和交互细节了,而沟通和理解需求的过程,就是帮助你产出最贴近产品目标的设计方案。

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3. 不要过早抠设计细节,先把流程跑通

在输出交互原型的时候,很多新人容易过早陷入对细节的琢磨,尤其是UI刚转岗到交互的,比如字号字重、图标大小、栅格布局等,在原型构思阶段纠结这些细节会把你的设计方向带偏,甚至影响了交互评审的时间和质量,要知道 在你这个阶段是把抽象的需求转化为具象的原型,在设计稿里主要表达需求在界面上的交互逻辑,而不是黑白稿的UI样式,通常输出交互原型的顺序是:主流程页面→分支流程页面→正常/异常/特殊状态→补全交互说明。另外在交互评审讲方案时也一样,先主后次的介绍,具体细节会后再二次传递给UI或开发。

4. 交互文档即要详细,还要保持整洁

详细并规范的文档能体现设计师的基本功,开发及测试工程师会参照你的文档进行开发和验收,如果你的文档没有表达清楚交互逻辑和设计点,他们要么闷声自行脑补,要么时不时骚扰你一下,这些都会无形中增加沟通成本,前者更闹心,在最后验收的时候,会使你想搬凳子坐他边上盯着慢慢改,如果碰到「豪横」的开发,在背锅前可能来一句「你文档里也没写啊、我可没看到你写在什么地方」之类的话,也就是所谓的甩锅,万一是因为文档内容缺失导致的重大体验问题,在划分责任的时候你就明白为什么要写详细了。

同时,清晰整洁的交互文档能够减少团队上下游成员的理解成本,最基本的排版美观、信息层级分明是要考虑的,阅读也是一种体验。另外不要因为你是UI转岗交互的,就把原型流做的像「追波」里那样夸张,这些都是后期包装过的作品,在实际项目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5. 整个设计流程中,多问「为什么」

这里强调的是设计师要怀着审视的角度去看待设计和思考问题,比如生活中或工作中面对一个设计点,你应该反问自己「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我认为」的角度,一旦你陷入后者的思维,你说出来的评价将没有任何说服力,甚至会引发不必要的争吵,有一次我们团队的UI设计师在讨论问题时,每句话都是用「我觉得、我认为…」开头,然而我没有给他继续发散的机会,总是一句话怼过去「你能完全代表用户吗?你这样说有什么依据?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

交互设计师的核心在于如何为用户发现问题并合理解决问题,所以在思考方式上就应该跳出以自己为中心的怪圈。

6. 保持对设计的敏感度,理性拥抱变化

随着大环境的发展,许多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比如人工智能、语言交互、手势交互等,这说明设计的边界也会越来越大,对新兴产业和新的交互方式保持敏感度,有助于我们刷新现有的思维认知和了解设计发展的新动态,但不要误解为 是对设计趋势的盲目追从。

设计师在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技能树,并不是说现在提倡全链路设计,我就立马去学个代码啥的,而是「T」字型规划自己,首先要有技能深度,才能有资本去扩展广度,也就是技能边界,这样才能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快速适应外部环境、拥抱变化,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深度做支撑,那你的设计之路走不稳。

总结

如果后面内部有机会转岗,就千万别外部转,会存在一定的转岗成本,如果只能外部转岗的,就先攻克属于自己的知识树,再准备相关的作品集尝试投递,切记是练习项目就不要写主责项目, 最起码要保证作品集的真实,设计圈不大,踏踏实实做事才会幸运。

最后为了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我把上篇和下篇的知识点都汇总到下方知识树了,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上面做增删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听说点赞+收藏+关注是一条龙服务~

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UXD笔记」

8000字干货!从 UI 转岗交互前,我做了哪些准备(下)

© 版权声明
评价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
0

点评

0

收藏

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