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兰英

  个人生平

陈兰英协和医院1921年9月24日 生于四川省宜宾。

  1940-1944年 在四川华西协合大学学院制药系学习。

  1944-1947年 陆军医院药局药师。

  1948年 任北平协和医院药剂科药师、药房主任。

  1983年 任协和医院主任药师。

  1984年 任协和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5年 任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7年 任中国药学会第18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药剂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医疗卫生技术鉴定咨询专家,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

  

陈兰英华西协合大学抗美援朝期间,陈兰英带领药房全体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自制50%葡萄糖针剂,并将销售这些针剂所得的8500元全部捐献给国家,有力地支援了朝鲜前线。为使医院制剂达到合格标准,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她学习原苏联医院药房的经验,建立了化验室,了药品质量。50年代初期,她加入了九三学社。她曾被选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妇联代表,担任中国药学会分会副理事长兼药房组组长等职。1957年,陈兰英在被错划成期间,下到门诊药房作发药等具体工作。她每天要处理成千张处方,一个人干二三个人的活。由于过度劳累,她患了肺结核和肝炎病,病愈后到制剂室进行新制剂的研制工作。为解决临床用药品种少、疗效不理想等问题,陈兰英很快就研制成功新麻滴鼻液、咳四、氟万等一批疗效较好的新制剂,深受患者的欢迎。

  1971年陈兰英参加医疗队到江西农村。为解决农村用药难问题,她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办中草药制剂,并以当地产的中草药为主,参考有关资料,编写讲义。除课堂教学外,她还与一道去田野采集中草药。她帮助县办药厂改进大输液生产工艺,还利用当地药源,试制血防片及中草药制剂。但限于当地条件,无法进行安全试验,因此,每制出一种新注射液,她都要在自己身上先试验。她的行为受到当地领导和群众的赞扬。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兰英的问题得到解决,恢复了药房主任的职务,并于1983年晋升为主任药师。她曾任中国药学会第18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药剂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医疗卫生技术鉴定咨询专家议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也曾任协和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2年,她光荣地加入中国。为了培养药学人才,加强医院药学队伍的建设,她从1979-1983年,开办了两期中级药剂人员培训班,为本院药剂科培养了29名专业人员。除办班外,她还精心培养了5名研究生。

  陈兰英为中国研制新药剂起来巨大贡献。煤焦油是治疗皮肤病的一种原料药,中华人民国成立前,一直靠进口。50年代,由于帝国主义的禁运,市场上煤焦油紧缺,使很多常用的制剂无法配制,严重影响了医疗。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陈兰英与皮肤科医生合作,动手开发国产煤焦油。他们对医院及厂矿生产煤气剩余的煤焦油进行一系列处理对比,经过蒸馏、分馏、测定、选择,终于得到较为满意的医用煤焦油。经临床对比观察,他们自制的煤焦油具有良好的疗效,达到国外同类药品的水平。

  氟可的松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外用新药,但由于它具有难溶性,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陈兰英经过反复研究。发现二甲基亚砜(又称xxx溶媒)可作为溶媒。于是,她将二甲基亚砜与氟氢可的松配制成功一种新制剂–氟万,这在当时全国尚属首次。该药用于临床后,取得突出疗效,成为治疗神经性皮炎与性瘙痒症的xxx药。复方磺胺噻唑是妇科局部用药,最初是以散剂形式应用。上药时病人需要到医院,由护理人员给药,病人和医护人员均感不便。后该药改制成片剂,用药时如分泌液较多,容易上药,但当分泌液减少时,该药则整片掉出,因而起不到治疗作用。

  为此,陈兰英设想将其改制成泡沫片。她以日本产的消炎泡沫片为对照,根据发泡量,持续时间、泡沫大小以及适合的pH值,泡沫在内的均匀度等要求,精心筛选对方,于60年代,首先在国内研制出复方磺胺噻唑发泡片,xxx提高了炎的治愈率,深受患者喜爱。二甲基硅油(简称硅油)是一种新的有机硅,在国外用途很广,但在国内还只限于军用。为开辟硅油的新用途,陈兰英受化工二厂的委托,首次在我国将该产品制成硅,用于临床及生产。首先她根据硅油难于化的特点,在国内寻找新型乳化剂。她往返于京津两地,搜集了20多种乳化剂,利用业余时间在制剂室进行配方筛选,从不同的配方中找出乳化优良、分散均匀、性质稳定的配方,再经过稳定性试验,最后确定了提供临床使用的硅霜。经临床观察,该药在防止皮肤皱裂,对药物渗透等方面部有独特的效果。该药不但可用于治疗,还可用于防护,将它涂在皮肤上,可形成一层膜,并保持一定的时间,使人有一种滑润舒适感,而且不堵塞毛孔,不影响皮肤的呼吸透气,是一种很好的劳品。由于它的双重用途,故一问世就受到普遍欢迎,有关专家将它誉为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之后,陈兰英又毫无保留地将生产硅霜的新技术转让给两家生产企业,使一家频临倒闭的企业。

   人物贡献

陈兰英临床药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化学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制药工业发展突飞猛进,成千上万种药品源源不断地投放市场。与此同时,医学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使临床医师面临用药难的局面。从60年代起,国外兴起了临床药学。临床药学以解决临床合理用药为旨,把传统药学的重点从药转向人。要求药师深入临床,协助医师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合理用药,以提高用药质量,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率。

  临床用药在我国还存在不少问题,因用药不当而造成的医疗事故及药源性疾病屡见不鲜。因此,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已成为我国医院药学的当务之急。陈兰英针对这一现实,从首先建立临床药学队伍的考虑出发,率先开办了临床药学。

  在基础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陈兰英费尽了心血、绞尽了脑汁,自筹经费,请人将仓库改建整修为教室,还参考美国麻省药学院培养药学博士的经验,自拟教学计划,到处登门求贤请教师。在她的操劳奔波下,1984年,协和医院xxx期临床药学终于开办了。1985年,她应邀赴美国考察。回国后,又和同事们一起积极挖掘潜力,总结经验,继续开办了四期临床药学。除本国教师任教外,她还先后邀请了十几位美国教授来华。也由本院药剂人员扩展到全国23个省、市、地区的医院药剂人员。几年来,共培养了123名毕业生,他们大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发挥着作用。

   主要论著

1 陈兰英中国医院药学陈兰英.试谈输液污染的危害性及其有关的用药问题.药学通报,197 9,14(2):73-75.

  2 陈兰英.影响滴眼液生物利用度的药剂学因素.药学通报,1981,16(12):35-39.

  3 陈兰英.完全胃肠外营养及其有关药剂.药学通报,1982,17(7):47-50.

  4 陈兰英主编.首都医院制剂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5 陈兰英主编.临床药物资料手册(译).: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6 陈兰英.医院药师在情报咨询工作中怎样利用英文文献.药学通报,1983,18(7):15-17.

  7 孟旭,陈兰英.血浆中5-氟脲嘧啶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中国临床药理学,1983,1(3):188-195.

  8 李大魁,诸明,陈兰英.色甘酸钠与氯化钠配伍的研究.药学通报,1984,19(2):26-28.

  9 孟旭,陈兰英.人血浆中5-氟脲嘧啶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中国临床药理学,1985,1(3):188-193. 10 黄烨,陈兰英.醋酸棉酚-PVP固体分散体研究及体外杀精子活性的观察.药学学报,1985,20(12):918-922.

  11 陈兰英主编.疾病的临床药物治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7.1987.

  12 陈兰英.近代新兴学科临床药学.中华医院管理,1988,(2):123-125.

0

点评

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