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和通信的时间线
目录
简介
这是一个量子计算的时间线。1968年StephenWiesner发明了共轭编码。1970年JamesPark阐述了无克隆定理。
1973年AlexanderHolevo发表论文,表明n个量子比特可以携带超过n个经典比特的信息,但最多有n个经典比特可以访问(这一结果被称为Holevo定理或Holevo约束)。
CharlesH.Bennett表明计算可以可逆地进行。P.Poplavskii发表了信息处理的热力学模型(俄文),表明由于叠加原理,在经典计算机上模拟量子系统在计算上是不可行的。
1976波兰数学物理学家罗曼-斯坦尼斯瓦夫-英加登在《数学物理报告》发表了论文《量子信息论》。
它是创建量子信息理论的最早尝试之一,表明香农信息理论不能直接推广到量子情况,而是可以在开放系统的广义量子力学和广义观测物概念(所谓的半观测物)的形式主义中构建量子信息理论,它是香农理论的推广。
1980年代1980年保罗-贝尼奥夫描述了第 一个计算机的量子力学模型。在这项工作中,贝尼奥夫通过描述图灵机的薛定谔方程描述,表明计算机可以在量子力学定律下运行,为量子计算的进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
该论文于1979年6月提交,1980年4月发表。尤里-马宁简要地激励了量子计算的想法。
托马索-托福里介绍了可逆的托福里门,它(连同初始化的安卡拉比特)对于可逆的经典计算是功能完整的。
1981年5月在麻省理工学院举行的第 一届计算物理会议上,保罗-贝尼奥夫和理查德-费曼发表了关于量子计算的演讲。贝尼奥夫的演讲建立在他1980年早期的工作上,表明计算机可以在量子力学定律下运行。讲座的题目是”抹去自身历史的离散过程的量子力学哈密尔顿模型:对图灵机的应用”。在费曼的演讲中,他观察到在经典计算机上有效地模拟量子系统的演化似乎是不可能的,他提出了一个量子计算机的基本模型。
1982年保罗-贝尼奥夫进一步发展了他最初的量子力学图灵机模型。WilliamWootters和WojciechZurek,以及独立的DennisDieks重新发现了无克隆定理。
1984年CharlesBennett和GillesBrassard采用Wiesner的共轭编码来分配加密密钥。

1985年牛津大学的DavidDeutsch描述了第 一台通用量子计算机。正如通用图灵机可以有效地模拟任何其他图灵机(丘吉尔-图灵论文),所以通用量子计算机能够模拟任何其他量子计算机,最多只有多项式减速。阿什尔-佩雷斯指出需要量子纠错方案,并讨论了振幅错误的重复代码。
1988年山本义久和K.伊盖塔提出第 一个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包括费曼的CNOT门。他们的方法使用原子和光子,是现代量子计算和网络协议的鼻祖,使用光子传输量子比特和原子执行双量子比特操作。
1989年杰拉德-J-米尔本提出弗雷德金门的量子-光学实现。比卡斯-K.Chakrabarti和来自加尔各答Saha核物理研究所的合作者,提出量子波动可以帮助探索崎岖的能量景观,通过隧道(而不是使用热激发爬过去)逃离具有高而薄的障碍物的玻璃系统的局部最小值,表明量子退火比经典模拟退火有效。
1990年代
1991年牛津大学的阿图尔-埃克特提出了基于纠缠的安全通信。
1992年大卫-多伊奇和理查德-乔兹萨提出了一个计算问题,在量子计算机上可以用确定性的多伊奇-乔兹萨算法有效解决,但对于这个问题没有确定性的经典算法是可能的。这也许是量子计算机计算复杂性方面最早的成果,证明了量子计算机能够比任何经典计算机更有效地完成一些定义明确的计算任务。
1993年蒙特利尔大学的丹-西蒙发明了一个神谕问题,即西蒙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量子计算机将比传统计算机快上一个指数。这个算法引入了主要的思想,然后在彼得-肖尔的因式分解算法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