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 售的总和,即为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产生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偶然的交换;当发生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时,商品交换逐渐扩大;后来发生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从而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的产生使商品交换经常化,进而产生了货币,出现了商品经济。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生长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取代自然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这些经济条件主要有:

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应物,具有与自然经济不同的特征:
xxx,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和消费资料的全部或大部分都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商品生产者以追求价值为目的,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第二,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人与人之间、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单位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紧密,范围也日益扩大。
第三,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商品生产者为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并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必然竞相改进技术或采取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经济利益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不断激发着商品生产者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
第四,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商品生产者为获得更多的价值实现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然不断增加投入、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从而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市场经济

在剩余价值的利益驱动下,使用机器进行生产。使得商品的生产与交换开始不断扩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通过商品交换取得的利润大多用于扩大再生产,这一行为成为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下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一时期(包括以后的社会主义下的商品经济)以后的商品经济,被称为“现代化商品经济” 与小商品经济有如下区别:
1、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从而不断进行生产扩展,极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以现代化机器为生产工具,提高了商品的生产率,为扩大的商品交换提供可能。
3、由于商品的生产与交换需要调动社会大量的资源与部门,出现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在这一情况下,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提高市场在商品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形成市场经济。

一般特性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交换。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商品交换是商品相互让渡和买卖。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商品流通。商品经济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制度,在历史上,它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商品经济具有不同的社会性,并为这个社会服务。

作用价值

历史进步作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不仅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而且具有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步作用。在历史上,它打破了自然经济和地区封锁,发展了社会分工,建立了国内市场,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的确定过程,不断促使商品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改进生产技术、更新机器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以等价交换为原则,不断调节交换双方的利益关系,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合理分配和利用生产资料,促进生产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普遍规律。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实现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但是,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将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成熟而逐步消亡。

类型

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AI智能广告

0

点评

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