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2011年度佳作:忐忑

  内容简介

  《新周刊·忐忑》编辑推荐:1.漓江版年选,一年一度的文学盛宴,源自十五年如一日的品质守护。2.《新周刊》,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新周刊》,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新周刊》,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新周刊》,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略的智囊和思想库。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作者简介

  《新周刊》由广东出版集团、三九企业集团联合主办。每期128页全彩印刷,每月1日、15日出版,属于生活类。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最新锐的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是中国期刊市场xxx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之一。同时,《新周刊》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图书目录

  追问中国

  中国有多贵?(341)

  中国为什么这么贵?

  、成都、广州三城生活成本报告

  黄亚生:除了房子,没什么可囤积的

  中国人的财富去了哪里?

  追问中:一个中国控15年来的15个提问(353)

  什么东西没变?

  中国人还有梦吗?

  还有多少中国味?

  怎么看美国?

  网络改变了中国吗?

  如何发现城市魅力?

  中国缺什么?

  艺术家批准了吗?

  大学怎么啦?

  如何破解阶层之谜?

  中国人担心什么?

  还敢爱吗?

  像什么一样生活?

  怎样才能住得更像个?

  中国人为什么要追求成功?

  社会

  忐忑:今天,我们如何安慰自己?(344)

  安慰才是中国之盐

  日本人如何安慰自己?

  加藤嘉一:中国的正面报道对日本有安抚作用

  刘迎建的日本亲历:我看到了秩序

  记者李淼:日本人习惯了地震,也习惯了

  我们是如何进行灾后安慰的?

  早安励志,晚安温情

  社会(358)

  旁观他人的痛苦

  你什么样,社会就什么样–69件小事测试中国社会体温

  社会实质上是构建社会

  故乡: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342)

  故乡的死与生

  于坚:我们像灰尘一样被赶到了大地上

  李承鹏:为了逃离的故乡

  谁了故乡?

  城市发展的颠狂时代

  城市发展的颠狂时代

  2000-2010:城市发展的颠狂时代(339)

  赛鸽的隐秘赌局(352)

  有个伟人风采艺术团 (348)

  西行记 (344)

  二次元入侵,请注意!(341)

  如何虚构一座城市?(343)

  10个城市和它的 (352)

  谁负责记录中国人的世界之最?(347)

  苏州人为什么爱建博物馆? (349)

  中国财富的翻云覆雨手

  中国财富的翻云覆雨手(339)

  雷军系的和理想主义 (352期)

  我们需要怎样的货币? (349期)

  分众的当年勇和再创业(357期)

  @史玉柱的街头行为艺术 (352期)

  怎样为商业大佬立传(359期)

  友善经济:从敬天爱人到把人当人(349)

  友善经济学

  公平贸易在中国

  友善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青番茄图书馆的免费蛋糕 (349期)

  凡客诚品的29元生意经 (346期)

  二手奢侈包 (345期)

  有网上商城,为什么还要网上超市? (343期)

  心

  心–利化的年代与古老的(354)

  选择利益,还是选择古老的?

  北岛对北岛的

  心的七个样本(节选)

  凯文o凯利:人类已经成为技术产物 (338期)

  你是你自己的心

  人联网–2011网络生活价值榜(259)

  2011中国网络生活红皮书

  最终,互联网是你我的故乡

  让我们生活在里

  大唐没有外地人(342)

  一辆名叫共享的车(345)

  一棵伤心的白菜提出的时代命题(347)

  社会教你明规则(352)

  不拼爹拼啥?(356)

  快乐才是孩子的成(348)

  把善根留住(351)

  要上对得起祖,下对得起后代(354)

  让我们生活在里(355)

   文摘

  中国有多贵?

  贵国真贵!

  月收入3000元可称为白领,月收入5000元可称为中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持币100万买不到三居室、身家10个亿进不了百富榜的时代,火速到来。

  无论工资是否跑赢了CPI,中国人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消费越来越贵,已是事实。

  人民币还是那个人民币,购买力不再是那个购买力。

  中国为什么这么贵?外贸依赖、货币增发、公共服务垄断、利益链条过长、财富分配失衡、社会保障无力–众人各执一辞。真正的、根本上的原因,你懂的。

  中国有多贵?我们按照时价,列举了从1元到1亿元的消费方案。我们在四个国家的六个城市采集生活成本指标,描摹城市人居感受。我们把钱给到各阶层的人手中,观察他们如何消费、能买到什么。

  贵,在影响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衍生出焦虑、不安全感和无力感,进而令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感觉。

  我们要物价平稳、收入递增、社会安定、生活美好,不要贵。

  生活需要购买力

  中国为什么这么贵?

  文/胡尧熙

  中国贵吗?深圳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245元,名列全国xxx,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划分,深圳人的购买力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国不贵吗?产自东莞的里维斯牛仔裤在中国柜台里的身价是899元人民币,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气焰锐减,标价24.42美元,合人民币166元。贝佐斯了什么样的谈判技巧,才可以让同一款商品在穿越半个地球后,价格悄然缩水5.4倍?中国贵不贵,是现实世界中的xxx的哥德猜想,满世界都是推论和答案,你可以亲历和感受,但仍旧不知道其中缘由。

  贵中国的焦虑症

  好的时代,人未来;坏的时代,人怀念过去。2011年的人动辄寻找2003年的记忆,那时候CPI是生僻的名词,收入仿佛有可持续增长的动力,物价平衡在喜闻乐见的水平,月收入3000元者可以自称白领,月收入5000者梦想跨入中产,有恒产者自有恒心,有恒心者自信能够拥有恒产。步入新十年的起点,你失望地发现,中产者也不是橄榄形社会中最厚实坚韧的那一部分,而是身处的夹层中,进退维谷,上下不能,收入未必是牛车,但物价xxx是高铁,一绝尘而去,不给半点追赶的机会。中国人的收入在过去7年间上涨12.76%,2010年的物价只需一个季度就可以不动声色地超越这一数字,让7年勤奋化为乌有。

  中国贵不贵,和CPI无关,和基尼系数无关,所有统计数据都抵不过直白的收支明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贵是一种焦虑,是卡在喉咙里的一根刺,欲吐不能,欲咽不得,只能消化。富士康的员工焦虑,经历两次涨薪后的流水线工人月薪冲破2000元,只能购买半部自己亲手组装的iPhone4,全国收入最高的深圳人也焦虑,29245元的人均年收入在19755元/平方米的房产均价前自惭形秽,不够购买一个卫生间。蒜你狠和豆你玩刷新了中国人对食品价格的度,它们置身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系之外,由看不见的资本之手操控。有人已经了焦虑的,联合国统计,仍有1.5亿中国人依靠每天不足1美元的收入勉力生活。在高高在上的物价之前,所有关于拉动内需的愿景都是浮云,生活的也在一分一毫的支出中大伤元气。

  2009年年初,金融危机之时尚有昙花一现的消费券供人饮鸩止渴,进入2010年后的物价飞涨时代,饮鸩止渴也变成奢求。我们给力奥运、给力亚运,却无法给力春运,有力IPO,有力外贸,却无力抑平物价,一切看似吊诡,却是写照。怎样解答焦虑中的疑问,让2011年的经济生活重回正轨,这关乎生活的,更关乎生活的。

  中国有多贵

  2010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已达P的30%,这一数字不经意间已经和北欧的丹麦、挪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同之处在于,北欧诸国是全球福利xxx的国家,国民均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社会保障。在经济总量迅速膨胀,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仍是世界上福利最低的国家之一,在教育产业化、住房商品化后,连带医疗、养老等大部分社会保障均要国民自己负担。物价之所以贵,在于从产品生产到销售等各个链条的利益环环相扣,生活成本之所以居高不下,在于社会保障无力,付出大于所得,造就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的现状。

  环比世界,中国之贵,外国人也感同。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在调查中惊异地发现,从xxx运货到美国的运费,竟然比从广州运货到还便宜,前者价格是后者的一半。普通人的生活成本总是在利益之手的操控下环环上涨–由于中国铁货运超负荷,物流公司要想申请一个车皮的指标,运费之外的额外费用竟然高达5000到5万元之间,这些费用流向何处不得而知,但来源却再清楚不过–你和我这样的普通人。

  物价飞升是发生在经济领域内的事情,但经济学却无释一切,正如它无释在一个急需振兴国内消费的国家,居民为什么宁愿把钱存在银行里。中国人自己明白这道选择题的答案,在微薄的利息和狂飙的物价之间,消费或是存储其实都无关紧要,两种选择都不是好选择,那么不如选让自己觉得有安全感的那个。

  世界上90%的打火机由中国制造,75%的DVD播放机由中国制造,60%的牛仔裤由中国制造,在中国制造蔓延全球的大背景下,催生出另一个吊诡–同款商品,国内价格高过国外。人民币和美元的博弈每每都在外贸交易中,中国每出口1美元商品,国内就要按照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比增发相应数量的人民币以平衡国内市场,这些由出口结汇投放的巨额货币,全部以通货膨胀的方式到了普通人身上,造成货币购买力大幅度贬值,物价相应大幅度上涨。中国工人生产商品,美国人收获商品;中国得到美元,中国收获贬值的人民币–新增加的商品流向了国外,新增发的货币却留在了中国,不断稀释着人们手里货币的购买力。

  外贸和内需本应是经济发展中并行的两只脚,内需不振,经济必定偏瘫。偏瘫式的经济最终造就不可理喻的物价,事明中国不仅有房地产依赖症,还有外贸依赖症。这是不是中国这么贵的理由–因为不依赖国内需求,所以让物价飞?

  让生活有购买力

  阶梯电价、水费上涨,公共服务的价格也在2010年启动了上扬的发条。中石油2010年全年纯利润为1676亿元,换算成天,这家巨无霸垄断企业每天尽赚4.59亿元,但它仍旧孜孜不倦地申请财政补贴,甚至谋求天然气涨价。

  公共服务不全然是商品,却比商品更能左右你的生活,但对于这些生活必备资源,我们没有定价权。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于公共服务的涨价,中国开始实行听证会制度,和其余制度一样,它很快显露出难以言喻的中国特色,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十多年来,中国的每一次听证会都以通过涨价方案作为最终,参加听证会的市民代表似乎都是那20%掌握了80%社会财富的高端人士,而非你我身边平凡的升斗小民。或许正因为平凡,所以被遗忘。

  贵中国当然不是这个国家应有的面目,它是中国在强国进程中遇到的一个坎坷。这个因物价而焦虑的时代称不上坏,只是让人不安。有安方能乐,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皆因它能尊重并实现每个渺小而又简单的愿望。中国人在2011年的愿望很朴,不奢求创业和xxx致富,只求凭工作所得能过上体面的生活。或者,至少让他看到这种可能性–面对普通的生活,他拥有足够的购买力。奥运让世界欢腾,亚运让近邻赞叹,中国的毅力、韧力、执行力、创造力不应该只在举世盛会的时候才呈现出来。

0

点评

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