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场周刊

  栏目介绍

证券场周刊(图)《证券市场周刊》

  主要版块栏目:

《封面文章》 、《视点》 、《互动》、《览要》、《本刊特稿》 、《融资》 、《公司调查》 、《跨国公司》、[产经]、《茶歇》 、《证券基金》 、《金融》、《》、《海外》 、《期货》、《观察家》、《股改》

   栏目

证券场周刊(图)《证券市场周刊》

《证券市场周刊》是中国xxx本财经类周刊,并且也是迄今最成功的一本证券,它在上世纪末期创造的月发行量100万份的记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后无人及的巅峰。《证券市场周刊》成就了众多的财经记者、编辑,很多风头正健的财经人才皆出于此,并且孕育了日后风光无限的《财经》。

《证券市场周刊》的成功,对很多财经而言都具有借鉴意义。如何预见并把握住市场机会,xxx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如何跟随市场的发展与时俱进,开发出新的产品,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容定位。尤其是一份曾经辉煌的,如何在新的市场中获得持续发展,延续已有的优势,重塑核心竞争力,就具有典型性和普遍价值。

不容回避的是,《证券市场周刊》在保有品牌惯性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是证券市场的周期性成长对发展的影响,当股市不振的时候,《证券市场周刊》的发行量也萎缩到每月十万份左右,可谓大起大落;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兴起,证券市场信息服务受到较大冲击,再者,周刊在时效性上逊色于日报,在内容深度上不及半月刊、月刊,可以说是两头受到夹击。对此,已经走过11个年头的《证券市场周刊》又应如何迎接下一个十年?

   发展历程

证券场周刊(图)《证券市场周刊》

1992年2月17日,《证券市场周刊》 (当时名为《证券投资周刊》)试刊号正式出版。该周刊为胶版纸印刷,没有彩色封面,仅16页。在那时,国内的证券类刊物只有上海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刊> (后来的《上海证券报》),以及深圳的《股市动态分析》。《证券市场周刊》的创刊,可以说适应了投资者获得证券市场信息的需求。

首期印刷量只有几千份,主要向机关、学校、银行、交易所等假想的客户邮寄,以投石问。当年三月份,参与创刊、现任该刊常务副总编的方泉先生带着2000本,亲自到上海的申银、万国和海通三大证券公司下属的各大营业部进行推广,结果很快就销售一空。这次上海之行,增强了办刊的信心;也使刊物的定位更加清晰:定位于可操作性强的内容,向投资者提供选择股票具有参考意义的信息。

《证券市场周刊》最初的内容就分为三大块:一是政策面信息,即关于证券市场的宏观政策;二是基本面信息,就是关于上市公司的发展及经营状况的报道;三是技术面信息,即关于证券市场的盘面变动和走势分析。

1992年7月5日,《证券市场周刊》由内部刊号改为公开发行。当年年底,发行量迅速扩大,差不多达到了四五万份。

最初, 《证券市场周刊》单价为二元。在1993年上半年,该周刊由16页扩版到48页,增加了铜版纸的封面。由于成本上升,定价也提高到五元。虽然价格提高了,但市场需求依然旺盛,发行量持续扩大。到1993年6月份股市出现xxx轮牛市的时候,发行量几近10万份。

《证券市场周刊》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成长起来,其发行情况也随着股市的晴雨变化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1993~1996年这段时间,股市处于整理、衰退期。虽然《证券市场周刊》的整体经营状况越来越好,但发行量却在萎缩,每月只有三四万份。

1996年中国股市回暖,出现又一轮的牛市行情。在这种大背景下,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信息的需求不断扩大;而随着《证券市场周刊》周围聚拢的证券分析师、财经专家等知名人士的增加,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到1996年12月份,月发行量达到了40万份。

证券场周刊(图)《证券市场周刊》

  1997年1月,《证券市场周刊》分为综合刊(蓝刊)和市场刊(红刊)。前者延续了以前的关于证券市场政策面、基本面的分析报道,后者则更加贴近投资者,为其提供即时的市场信息。《证券市场周刊》是中国财经类刊物中最早实行“一号两刊”的之一,而目前这种现象在圈已经十分普遍。

早在1995年,《证券市场周刊》就提出了“浮上去、沉下来和存得住”的内容编辑方针。“浮上去”是提高政策面、基本面信息的权威性“沉下去”指技术层面的市场信息更贴近投资者,急投资者所需;“存得住”则是针对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将原来的技术面内容拿出来,单独做一本市场刊,无疑是对“沉下去”的落实与贯彻。这次的内容细分,适应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及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到1997年5月,《证券市场周刊》达到了自创刊以来的巅峰时刻,综合刊与市场刊两本加起来,月发行量突破了100万份;这一记录也是众多财经类期刊中至今仍无人能够望其项背的。发行量的突飞猛进,也印证了创立市场刊、满足投资者技术分析信息需求策略的正确性。

  从1997年下半年到1999年“5·19”行情之前,中国证券市场再次进入一个调整期。《证券市场周刊》也随之放慢了成长的步伐,发行量不断减少;维持在30万份左右。1998年4月,《财经》创刊。在其前四期、一直是作为“《证券市场周刊》月末刊”面世的。

  1999年开始,股市不断走牛,投资者越来越多,可投资的方式越来越多,获取证券市场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特别是网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于是,证券类信息服务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一时间,《证券市场周刊》的经营状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前有<中国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三大证券报的出版周期快与实时信息的优势,后有《财经》、《新财富》等月刊的深度分析,再加上众多网站铺天盖地及更快捷的股市信息,《证券市场周刊》已不复昔日雄霸证券类市场的辉煌。

证券场周刊(图)《证券市场周刊》

尽管《证券市场周刊》的发行量在不断下降,经营收入在缩水,但到目前为止,依然保持了它在证券类中的龙头地位,保有相当的读者规模,以及相当程度的品牌影响力。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证券市场周刊》赖以的市场在发生变化。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也从原来简单的股票变动技术分析提高到深层次、宏观面的分析报道,投资者也不断细化,机构投资者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也就要求为其提供相应的特色化信息服务。为适应这种变化,2002年《证券市场周刊》综合刊开始改版。更加突出政策面、宏观面信息的权威性和前瞻性,提供关于上市公司的独家调查,以及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分析等。该项工作仍在进行中。

  纵观《证券市场周刊》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与市场共生、共进的历史。1992年的创刊,适应了中国证券市场诞生期广大投资者普遍的、浅层次的信息需求;1997年一分为二,则塑造了市场成长期内容细分的巨大成功;2002年综合刊的改版,是股市成熟期持续性发展的一次尝试。

   内容特色

《证券市场周刊》包括综合刊(蓝刊)和市场刊(红刊)两本。综合刊定价每本七元,每周六出版;市场刊定价每本五元,每周日出版。两本采用两套班子运作的方式,同时在周六上午面市。综合刊尚在改版、调整之中,寻找新的市场定位;市场刊已比较成熟,靠发行已经盈利。

   《证券市场周刊》的平台背景

  《证券市场周刊》隶属于财讯传媒集团( SEEC Media Group Ltd. )。财讯传媒成立于1998年,是中国xxx全球视野和国际影响力的主流运营商,是上市公司(联交所股票代码: HK0205 )。集团多年来成功经营平面及互动,旗下拥有《新旅行》、《财经》、《证券市场周刊》、《新地产》、《成功营销》、《美好家园》、《中国汽车画报》、《证券市场红周刊》、《体育画报》、《电脑时空》、《秀》、《他生活》、《信息方略》、《视觉》、《动感驾驭》、《timeout消费导刊》、上海中英文版等二十余种刊物,以及财经网、支点网等网络。

0

点评

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