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麟
个人简介
李学麟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李子光擅长中医内、儿兼通妇、骨伤、针灸科疾病的诊疗,以精湛的医术享誉福州一带。长兄李学耕、次兄李学尧均继承父业为医,尤其是长兄李学耕系福建中医学院儿科教授,作为福建中医儿科的学科带头人而享誉全国。在家庭的熏陶下,李学麟幼时即对中医感兴趣,13岁小学未毕业即在母亲的督促下抄诵《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药性赋》等中医入门医籍,因而休学后则随父侍诊,抄写处方,聆听,广览家中医籍,打下了良好的中医基础。复课上中学后即施展其所掌握的医学知识为师生服务,并曾担任当时学校《卫生常识》这门课中针灸知识章节的讲授任务。中学毕业后次年即去插队,一个月后即因其具有的特长被所在的农场安排在医务室中担任卫生员,在此期间更是阅读了大量的医书,并通过《基础医学问答》、《临床医学问答》、《农村医生手册》等自学了一些现代医学知识。1977年初,经过努力争取,参加了福建医科大学中医系(福建中医学院复办前身)举办的第二期福建省中医班半年培训。学中医系(福建中医学院复办前身)举办的第二期福建省中医班半年培训。
1977年秋,全国高考恢复了,李学麟于当年考上了福建中医学院,经过将近5年的系统学习,于1982年毕业后一直在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儿科担任医、教、研工作。他不仅继承家传的经验,工作之余,还常结合临床实际,钻研中医经典理论,博览群书,学习历代名家经验,并不断吸收医学新知识和掌握医疗新技术,致力于小儿热病方向的研究,从伤寒、温病等传统学说入手,结合历代医家的、经验,融伤寒、温病理论于一炉,深入研究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针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以通阳和阴之法指导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肺炎、哮喘、肾病及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等急、危、疑难病证,每每能出奇制胜,故出诊时求医者甚众。
2004年经过严格的选拔、考试,李学麟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00名)项目人选之一。经过3年的,系统、深入地学习了中医四大经典,撰写了多篇学习笔记和论文,最后通过考核,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称号。
李学麟由于其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精通中医儿科,并兼擅中医内、妇、针灸等疑难病症,因此平时除了诊治小儿患者,也经常接诊内、妇等病人,以擅长针灸尤其是家传的小儿飞针术而闻名。在2006年初因为医院的发展需要,李学麟接受了医院振兴传统中医的任务,担任了医院的杏苑国医诊治中心主任,组建了传统中医病房和中医工作室,通过发挥传统中医的优势,采取中药口服、针灸、贴敷等综合方法以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并大力开展学习中医经典名著等措施,把中医工作室和传统中医病房作为全省培训高级中医临床人才的,以强化中医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学术经验
小儿虽然是稚阴稚阳之体,但由于阳气在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小儿时期更为突出。因而与相比较,小儿其生长发育过程尤为蓬勃、迅速,而精、血、津液等作为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因其脏腑功能的未臻成熟,往往显得相对不足,且易受损,患病后往往有阳气易亢、阴液易伤的特点,形成后世医家所称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的不稳定状态。因此患病过程中除了阴气易损、阳气易伤之外,阳气常可因阳气郁遏不能畅通、舒展、宣泄,行其正常的温煦、升发、蒸腾等作用,失其自然调节作用时,则成为体内异常的有余之阳气(xxx),从而平衡,导致百病丛生。因此应根据小儿阳气的特点,对小儿疾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阳热过盛之证,既不可误予温补,也不可过用寒凉,使阳气受到闭遏及戕伤,须时时注意予邪以出,必要时还须应用温热药鼓荡其闭遏或不足之阳气,使其振奋而能驱邪外出,但使阳气得到舒展、畅通并有所宣泄。只有这样,才能使闭者开,郁者伸,滞者通,结者散,达到阳气流通,畅达无阻,津液敷布上下,气机升降出入有常,恢复小儿体内相对的动态的平衡目的。
主要
1988年参编《中医学问答题库·儿科学分册》(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主持并参加多项省级科研课题研究项目,参与的医结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肾病的临床研究课题于1998年获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
从医近30年来,李学麟曾先后撰写了20多篇论文,发表于xxx和省级专业。除临床外,还担任中医学院本、专科班教学工作,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承担了《中医儿科学》、《儿科学》、《医儿科学》、《中医儿科临床和进展》、《中医儿科名著选读》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及临床带教工作。
医学
中医之理精深,除之外,尚需穷一生之精力钻研,方能窥其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