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联煌
人物概述
吕联煌同志是我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xxx专家、员。他从医五十一年来,热爱医师工作,关心体贴病人,工作认真负责,医德医风好,对技术精益求精,有开拓创新,在医师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1986年、1988年、1992年国家卫生部先后三次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模范)工作者称号。
长期从事血液病临床与研究,为福建省内科学血液病专业学科带头人,主编和参编血液病学等11部专著、教材和参考书。已培养11名博士生和17名硕士生。有3项发明和21项获xxx及省部级科技和教学,其中xxx科技3项。被国家卫生部三次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第五届“中国医师”荣誉称号,由省委省先后授予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员、省优秀专家、省十佳职业标兵等称号。
先进事迹
心系病人奉献 1957年夏,吕联煌从福建医学院毕业,分配来我院工作。他以“救死扶伤是我应尽的职责”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坚守在救死扶伤xxx线。五十一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从住院医师做起,至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实现了事业人生几个台阶的跨越。成为一名主任医师后,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各地送来的疑难复杂病例的诊治和危重病人的抢救方面,包括院内外会诊。对疑难复杂病例,他时刻牵挂在心,千方百计想办法去解决。2007年9月22日晚上,泉州市某医院一位肾癌手术后大出血重危病人,通过医院电话急请吕联煌会诊,他深知大出血病人时间就是生命,必须争分夺秒抢时间,他顾不上吃晚餐,虽然已是76岁高龄,夜间独自一人,叫了出租车立即出发去会诊。面对危急复杂病例,他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立即进行必要的重点检查,迅速确诊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并立即进行针对性抢救,终于止住了出血,病人转危为安。吕联煌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更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他从不收受病人及家属的红包。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全科形成了廉洁行医的好风气,一位白血病病人家属,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从家乡带来了一袋熟花生,要送给病区医生,在吕联煌科主任的带动下,医生都把花生折价付钱,病人家属地说:“有人说住院要给医生送红包,可我们只送点花生,医生还要付钱,不是亲身经历,真是说了都没人相信。”为了表彰吕联煌的医德医风,中华全国总工会1998年、1999年连续二年授予全国职工职业先进个人称号。
精益求精攻克难题 有一位慕名来院求诊的贫血病人,吕联煌给患者检查后发现,病人的病情与其他各种类型贫血病人都不相同,经查阅国内书籍和,均未曾记载过,诊断不明,患者的治疗也成难题。为能病人的生命,他着手查阅各种外文资料,最后发现病人患的是国内还未报道过的一种血液病“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接着他参考国外治疗方法,并采取医结合治疗,终于使病人病情获得缓解。为了对该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系列研究,他带领课题组在5年临床工作中,进行了355次实验和化验检查,发表了6篇创新性论文,填补了国内空白,随后新版的国内血液病学书籍,增加了这种血液病,研究获1980年国家卫生部科技乙级。出血是急性白血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治疗的难题,吕联煌出于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怕困难,决定开展急性白血病出血原因的系列研究,他带领课题组建立33项实验室指标,先后对366例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进行了出血原因的临床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新发现一些以前未知的出血原因,包括循环抗凝物质增多,血小板ATP的功能低下,血小板内CAMP含量降低,以及部分病人有高凝状态表现,这些新发现为急性白血病出血原因增加了新理论和新认识,能指导临床防治白血病出血,研究论文9篇在国家一级医学发表,研究获1990年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
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三尖杉是我国特有树种,在我省山区分布甚广。吕联煌在开展三尖杉酯碱类药物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过程中,善于用敏锐的科学眼光观察到病人用药后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在一般人看来或许不足为奇,但他却得到启迪,心想到能否化弊为利,利用这种药物治疗一种具有红细胞增多的骨髓增殖性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经过充分考虑和准备,他决定立题进行专题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三尖杉酯碱对红细胞增多症有很好的疗效,5项指标(完全缓解率、达完全缓解中数时间、完全缓解持续时间、复发率、复发时间)全面对比,这种新疗法优于传统疗法,具有疗效好、见效快、价格廉、副作用小、不诱发白血病等优点(文献报告传统疗法诱发白血病的发生率为5.1%-14.8%),是国际xxx的较理想的一种新疗法,已在全国推广应用。研究论著在中华内种及英文版中华医学发表,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重视,国内出版的血液病学书籍,刊载了这种新疗法,法国医学转载英文论文摘要。研究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1990年第二届国际专利及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优秀项目、1990年福建省首届发明与革新展览会特级金杯。
发现病毒防止流行 白血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白血病中有一种独特类型“T细胞白血病”是由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1)感染引起的,界上有日本西南部、加勒比海地区、尼日利亚西北部等三个流行区。福建和日本西南部地理、气候相似,交往频繁,是否也有HTLV-1流行呢?吕联煌组织和带领课题组开展了HTLV-1系列研究,包括病毒抗体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和实验研究、病毒基因研究等三部分。他带领课题组同事深入平潭、福清等沿海县市开展HTLV-1抗体流行病学研究,结合临床实验研究和病毒基因研究,终于发现我省沿海地区有HTLV-1小流行区,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HTLV-1流行区,也是世界上第4个HTLV-1流行区,这一新发现防止了这种致命的白血病病毒流行在全国蔓延扩大,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发表论文14篇,研究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吕联煌代表课题组出席在召开的国家颁大会,受到党和国家xxx的和合影。1998年该项又获萍科学技术二等。
言传身教培育人才 培养人才是医师应尽的职责,是附属医院医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吕联煌是福建医科大学内科学(血液病)博士点的创始人和xxx位博士生导师,也是我省医学卫生系统xxx位博士生导师,他已培养17名硕士生和11名博士生。他在培育人才时,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强调严谨、勤奋、创新。课题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形式,他对博士生的要求是:立题要高起点、研究要高质量、论文要高水平。他注重培养研究生思考、善于创新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医疗、教学、科研的实践能力。他认为,年轻人是希望、是明天,要培养才,就得实意,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为铺石,他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年轻一代的。他培养的年青人普遍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追求上进,事业心和责任心强,工作出色,成绩突出。
主要业绩
在他培养的11名博士生中,5名是在职博士生在血液科工作,职称均已晋升或超前晋升为主任医师或教授。5名均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3名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3名入选省优秀专家,1名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一名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年福建省委省人民授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称号。
吕联煌同志在繁忙的医师日常工作中,还善于总结经验,开展临床科研工作,他主编和参编13部专著和参考书,有3项发明和27项科技获xxx及省部级科技。1977年、1982年分别当选出席中国第十一次和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6年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8年福建省人民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国家卫生部,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