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灯

基本介绍

所属地区:河南·焦作·博爱县  


文化遗产名称:苏家作龙”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5%87%A4%E7%81%AF”>凤灯  


遗产编号:Ⅳ-2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焦作市博爱县  


遗产级别:xxx


简介

河南省焦作沁阳市苏家作的龙凤灯舞诞生于河内县清化镇(今博爱县)苏家作村,发扬光大于清道光年间(1826


2

年),距今已有180年历史。

旧时苏家作村手工制作业兴盛,烟坊、坊、粉坊等手工作坊较多,大多数村民家里殷实富足,衣食无忧,业余文化生活丰富。那时,每逢春节和农历二月十九火神庙庙会,苏家作人都要把龙、凤、麒麟、老虎、孔雀、荷、等象征富贵吉祥的动植物形象制成花灯,除在自家门前悬挂外,还举办耍灯跳舞活动,庆贺一年的丰收,企盼来年获得更好的收成,其中龙灯舞和凤灯舞最引人注目。据村里的老艺人讲,旧时的清化镇虽然年年举办龙凤灯会,但每60年要举办一次“大耍灯”会,周边村庄的各种花灯杂耍云集,热闹非凡。清道光二年(1826年),清化镇举办“大耍灯”会,为了在“大耍灯”会上夺魁,老艺人毋黑旦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大胆地将龙灯和凤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大耍灯”会上龙凤灯共舞,大出风头。随后,毋黑旦又在龙凤灯共舞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十种伴舞灯,并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编排了许多灯舞节目,在苏家作火神庙庙会上演出龙凤呈祥、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龙戏凤、张羽煮海、文王拉纤、刘海戏蟾等灯舞,将龙凤灯舞演绎到了xxx。


主要道具

龙凤灯舞以二龙一凤为主要道具,配有太阳、老虎、百鸟、西瓜、彩云、荷花、蝴蝶、宝莲等数十种伴舞灯,舞蹈节目以“龙游场”、“龙戏凤”、“龙脱皮”、“百鸟朝凤”、“二龙戏珠”为主。相关器具主要有龙灯、凤灯以及各种伴舞灯,打击乐器有鼓、锣、钗、钹、铙以及增加气氛的火铳、手销、铜铃等。

龙凤灯舞场面庞大,气势恢弘,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演员一般在100人以上,最多时达500人,加之数十种伴舞灯和群众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舞蹈内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龙凤灯舞是集体传承的民间文化艺术,主要传承人为舞龙头、龙尾、凤头以及舞蜘蛛灯、太阳灯的艺人。据1994年


1

《河南文艺年鉴》记载:“旧时演出,常由大姓推选会首,总执舞灯之事,每户以人丁和收入多少缴纳所需费用。建国后,由该村村委会负责制作、排练和演出。”为保护龙凤灯舞这一民俗文化瑰宝,苏家作村专门成立了龙凤灯舞保护和发展委员会,加大传播力度,扩大影响,使龙凤灯舞这一罕见的民间舞蹈得以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


发展现状

1984年以来,苏家作龙凤灯舞多次参加河南省民间艺术节、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等大型活动,参加2006年在河北省邯郸市举办的首届中原民间艺术节,荣获一等奖;2003年,苏家作村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2007年2月,苏家作龙凤灯舞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厅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xxx非物质文化遗产。


演出

龙凤灯舞以二龙一凤为主要道具,配有太阳、老虎、百鸟、西瓜、彩云、荷花、蝴蝶、宝莲等数十种伴舞灯,舞蹈节目以“龙游场”、“龙戏凤”、“龙脱皮”、“百鸟朝凤”、“二龙戏珠”为主。相关器具主要有龙灯、凤灯以及各种伴舞灯,打击乐器有鼓、锣、钗、钹、铙以及增加气氛的火铳、手销、铜铃等。[1]
龙凤灯舞场面庞大,气势恢弘,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演员一般在100人以上,最多时达500人,加之数十种伴舞灯和群众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舞蹈内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特色

龙凤灯舞是集体传承的民间文化艺术,主要传承人为舞龙头、龙尾、凤头以及舞蜘蛛灯、太阳灯的艺人。据1994年《河南文艺年鉴》记载:“旧时演出,常由大姓推选会首,总执舞灯之事,每户以人丁和收入多少缴纳所需费用。建国后,由该村村委会负责制作、排练和演出。”为保护龙凤灯舞这一民俗文化瑰宝,苏家作村专门成立了龙凤灯舞保护和发展委员会,加大传播力度,扩大影响,使龙凤灯舞这一罕见的民间舞蹈得以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2]


历史起源

清道光二年(1826年)是博爱县的大耍灯年,为了在这次大耍灯中取得好成绩,苏家作人艺人毋黑旦(大名不祥)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将龙灯和凤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龙凤共舞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十种伴舞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编排了许多灯舞节目。在当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苏家作火神庙会期间,演出了龙凤呈祥、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游戏凤、张羽煮海、文王拉纤、刘海戏蟾等精彩的灯舞,将龙凤灯舞演绎到了xxx,自此苏家作龙凤灯全面形成。


灯舞传承

龙凤灯舞是集体口头传承,主要传承人多为舞龙头、龙尾、凤头以及舞蜘蛛灯、太阳灯的艺人。“旧时演出,常由大姓推选会首,总执舞灯之事,每户以人丁和收入多少,交纳所需开支。建国后由村委会负责组织制作、排练和演出”。  


龙凤灯舞场面庞大、气氛恢宏,节奏明快,粗犷豪放,加之数十种伴舞灯和群众耳熟能详的民间传统故事作为主要舞蹈内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道具制作

“正月里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灯彩是民间彩扎工艺由民间艺人以竹篾、苇条捆扎成骨架,再以丝绢、彩纸裱糊、装饰而成。  


博爱县苏家作乡苏家作村是龙凤灯舞的发祥地,该村的龙凤灯舞距今已有180年历史。龙和凤是中华民族勇敢和智慧的象征,是炎黄子孙长期追求友善、和平的吉祥物。华夏儿女被称为龙的传人。龙凤灯制作精巧,做工精细,用竹篾制作骨架,彩绘、纱布装饰龙身,白纱布彩绘出凤衣图案,每条龙长21.3米,由9节组成,每节都有1根长1.55米的木棍支撑,这些木棍也是舞龙演员用的手柄。龙的各节是用竹篾编的竹笼做骨架,各节之间用3根细绳连接起来,龙须用青麻染制,龙角及4只龙爪用银箔镶嵌,龙眼装上灯泡,龙背缀上红、绿两色彩绸,龙腹上系45只铜铃,此外还配了10种形态各异的伴舞灯。龙凤灯舞以龙游场、龙戏凤、龙脱皮、百鸟朝凤等表演最为精彩。打击乐开道,蜘蛛灯绕场一周,边舞边放焰火,这时双龙抖动身体,身上的鳞片闪闪发光,青龙喷水,火龙喷火,身上的铜铃“叮当”作响。


发展历程

过去每年春节和苏家作村火神庙会期间(农历二月十九),苏家作人为庆贺一年的劳动成果、企盼来年有个好收成,把象征富贵、吉祥的龙、凤、麒麟、老虎、荷花等动植物形象制成花灯,除悬挂在门口外,还把群众组织起来,根据一些民间传说进行跳舞表演,其中龙灯舞和凤灯舞就是其中的代表。  


今博爱县一带过去以放焰火、玩花灯著名,尤以玩花灯为甚。为了竞争,苏家作村一艺人别出心裁,根据民间龙凤呈祥、丹凤朝阳等传说故事,将凤灯融进了龙舞。在一次“大耍灯”活动中,一龙一凤巧战群龙而一举成名,自此形成了苏家作村的龙凤灯舞。表演演员全部由村里年轻力壮的男性青年表演、年长者指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之一。  


1984年以来,苏家作龙凤灯每年都参加市、县、乡春节文艺会演,并多次参加河南省民间艺术节、代表河南省参加四省十三市民间艺术节、焦作国际太极年会等大型活动,均受到各界好评。  


2003年苏家作村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  


2006年8月至2007年,苏家作村的龙凤灯舞还申报加入了河南省xxx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如今,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十六,200多人齐上阵,吸引了十里八村的乡亲前来观看,使人感受到了这个传统民间舞蹈的无穷魅力。


传承人

毋启富

男,汉族,1944年11月生,高中学历,农民,博爱县苏家作乡苏家作村人。少年时代拜老艺人毋致成、毋启宝为师,主功龙头、凤头和太阳灯的舞蹈技巧,并成为主要演员。龙凤灯主要技艺特征为龙游场、甩大尾、龙翻滚、龙脱皮等。曾先后二十五次获得县市春节民间艺术会演一等奖,个人也获得市级先进工作者称号。[1][2]

0

点评

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