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拔灯
目录
来源

每年正月初九至十五独特的汉族民俗活动“拔拔灯”,人们把数十灯笼拴在一条大的绳缆上,象征着当年行船拉纤的大绳,再现当年纤夫逆水行舟拉纤奋力拼搏的情景。英都自古为南安富庶之乡,素有“金英”之称。境内英溪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驿渡,溪道“九曲十八弯”,水急滩险,来往航运只能用驳船运输,至逆水行舟时则需船夫拉纤,俗称“拔船”。
程序

1、供天。农历正月初九“天公生”,给天公上供。
2、敬神。做完“天公生”,把供品挑到昭惠庙供仁福王诸神。
3、缚灯。准备“灯阵”,每阵用一条粗大的绳索,上挂灯笼。
4、会灯。傍晚,各灯阵到昭惠庙前会合。每阵各有附带表演项目在巡行中表演。
5、起驾。灯阵会齐后,仁福王起驾,队伍出动。
6、脱壳。队伍首先沿庙前名为“五斗”的田地环行3圈,称“脱蛇壳”。
7、谒祖。接着,灯阵向洪氏家庙挺进,绕庙巡游一环,大放鞭炮,表演各种游艺节目。
8、迎灯。谒祖后,灯阵返回本自然村,开始全境大巡游。游行队伍所到之处,各户都在门前燃烧篝火“迎灯”。
9、回銮。巡游全境后,留一灯阵为仁福王护驾回銮。
10、报灯。仁福王回銮入庙,决定下一年灯首,旧灯首当晚到新任灯xxx报喜,放鞭炮祝贺。至此,一年一度的拔拔灯圆满结束。
活动内容

每个灯阵的‘灯首’,肩负麻绳,上身前倾,状似拉纤,后面的人依次跟上,是为拔灯。
“拔拔灯”是古人在冬闲时的自娱自乐演变而来的,早前英都英溪船夫逆水拉纤行舟与自然拼搏,“拔拔灯”就是沿用了这一形式,后船夫改观灯为游灯,将静态变为动态。
灯绳上约50公分束一盏灯,灯阵的长短视该房份人丁多少而定,灯阵长挂的灯龙就多,显示该房人丁兴旺。“正月初九是‘天公生’,古人很敬畏天,认为敬天是敬畏自然,每年正月初九敬天祈求风调雨顺,添丁进财。”
英都“拔拔灯”源于古代英溪的纤夫拉纤,是一种集民间信仰、岁时节令、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民俗活动。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九,地点为英溪流域各自然村。
农历正月初九日是道教祭天的日子,是玉帝的生日,俗称“天公生”。气势磅礴的“拔拔灯”民俗活动就从这天开始。做完“天公生”,当地群众接着把供品挑到昭惠庙供“仁福王”诸神。敬神之后,才可以着手行动关于“拔拔灯”的事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