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编码理论

双编码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由西安大略大学的艾伦·派维奥(AllanPaivio)在1971年提出。在发展这一理论时,派维奥利用了心理图像的形成有助于学习的想法。根据Paivio的说法,一个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扩展所学材料:语言联想和视觉图像。双编码理论假定视觉和语言信息都用于表示信息。视觉和语言信息人脑中的不同通道进行不同的处理,为每个通道中处理的信息创建单独的表示。对应于这些表征的心理代码用于组织传入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被操作、存储和检索以供后续使用。在回忆信息时,可以使用视觉和口头代码。例如,假设一个人将刺激概念“狗”存储为“狗”一词和狗的图像。当被要求回忆刺激时,该人可以单独检索单词或图像,或同时检索两者。如果回忆起这个词,狗的形象不会丢失,在以后的某个时间点仍然可以找回。与仅以一种方式对刺激进行编码相比,以两种不同方式对刺激进行编码的能力增加了记住该项目的机会。

双编码理论的局限性一直存在争议。双编码理论没有考虑到认知是由文字和图像以外的东西介导的可能性。没有进行足够的研究来确定单词和图像是否是我们记住物品的xxx方式,如果发现另一种形式的代码,该理论将不成立。双编码理论的另一个限制是它只适用于要求人们专注于确定概念如何相关的测试。如果不能在单词和图像之间形成关联,那么在以后的某个时间点记住和回忆单词就会困难得多。虽然这限制了双编码理论的有效性,但它在广泛的情况下仍然有效,可用于提高记忆力。

代码类型

模拟代码用于在心理上表示图像。模拟代码保留了所代表事物的主要感知特征,因此我们在脑海中形成的图像与物理刺激高度相似。它们是我们在环境中观察到的物理刺激的近乎精确的表示,例如木和河流

符号代码用于形成单词的心理表征。它们在概念上代表某些东西,有时是任意的,而不是感知上的。类似于手表以数字形式表示信息以显示时间的方式,符号代码以任意符号的形式代表我们头脑中的信息,例如单词和单词组合,以表示几种想法。每个符号(x、y、1、2等)都可以任意表示除自身之外的其他东西。例如,字母x通常不仅仅用来表示x的概念,它是字母表的第24个字母。它可用于表示数学中的变量x,或方程中的乘法符号。像乘法这样的概念可以用“x”来象征性地表示,因为我们任意赋予它一个更深层次的概念。

双编码理论的支持

替代理论

双编码理论并不是每个人都接受的。约翰·安德森和戈登·鲍尔提出了另一种方法——命题理论——关于知识是如何在心理上表示的。命题理论声称心理表征被存储为命题而不是图像。在这里,命题被定义为作为概念之间关系基础的意义。命题理论能够在不需要图像或语言信息的情况下解释一个想法的基本概念。它能够将复杂的事物分解为想法或概念的不同组成部分。该理论指出,图像是其他认知过程的结果,因为知识不是以图像、文字或符号的形式表示的。该理论也与ANaturalDeductionSystems模型有关。这种类型的模型允许前馈和反向。

在常见的编码理论也被提出作为替代双重编码理论。通用编码理论着眼于我们看到和听到的事物如何与我们的运动行为相关联。它声称在感知事物和相应的运动动作之间共享一个共同的代码。

相关文章

扫码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