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别成因

性别不一致是一种性别认同与出生时指定的性别不相符的状态。 自认为是变性人或变性人的人会经历这种情况,并且通常会导致性别不安。 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性别不一致的原因。 研究最多的因生物学因素,尤其是与生物学和性取向相关的大脑结构差异。 还提出了环境因素。

跨性别大脑研究,尤其是那些关于被女性吸引的跨性别女性(女性恋)和那些关于被男性吸引的跨性别男性(男性恋)的研究,是有限的,因为它们只包括少数被测试的个体。 现有研究表明,早发性性别不安的男性恋跨性别女性的大脑结构比顺性别男性更接近顺性别女性。 它还报告说,男性恋跨性别女性和迟发性性别不安的女性恋跨性别女性具有不同的大脑表型,并且女性恋跨性别女性在非二态脑区不同于顺性别女性和男性对照。 顺性别女性大脑的皮质厚度通常比顺性别男性的大脑更厚,跨性别女性的大脑也可能更厚,但存在于顺性别女性大脑的不同位置。 对于跨性别男性,研究表明那些早发性性别不安和女性恋的人的大脑通常与其指定的性别相对应,但他们在皮质厚度、皮质下结构和白质微观结构方面有自己的表型,尤其是 在右半球。 激素疗法也会影响变性人的大脑结构; 它可以导致跨性别女性的大脑变得更接近顺性别女性的大脑,而在跨性别男性的大脑中观察到的形态变化可能是由于睾丸激素的合成代谢作用。

双胞胎进行的研究表明,性别不一致可能有遗传原因,尽管所涉及的确切基因尚不清楚或未完全了解。 发表在《国际跨性别健康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在 20% 的同卵双胞胎中,如果一个双胞胎是跨性别者,另一个也是跨性别者,相比之下,只有 2.6% 的异卵双胞胎出现这种情况; 研究人员将此归因于他们共有的基因。

性学家雷·布兰查德 (Ray Blanchard) 创建了一种男变女易性癖的分类法,提出了男性恋和女性恋个体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病因; 这种分类法引起了争议,得到了 J. Michael Bailey、Anne Lawrence、James Cantor 等人的支持,但遭到 Charles Allen Moser、Julia Serano 和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的反对。

生物因素

2008 年的一项研究比较了 112 名大部分已经接受激素治疗的跨性别女性与 258 名顺性男性对照的基因。 跨性别女性比顺性别男性更有可能拥有更长版本的性激素雄激素受体基因(基因的重复序列更长),这降低了其结合睾丸激素的有效性。 雄激素受体 (NR3C4) 被睾酮或二睾酮的结合激活,它在主要和次要男性性征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该研究微弱地表明雄激素减少和雄激素信号传导有助于跨性别女性的身份认同。 作者说,发育过程中大脑中睾丸激素水平的下降可能会阻止跨性别女性大脑的完全男性化,从而导致大脑女性化和女性性别认同。

CYP17 基因的一种变异基因型作用于性激素孕烯醇酮和黄体酮,已被发现与跨性别男性的变性有关,但与跨性别女性无关。 最值得注意的是,与顺性别女性对照不同,跨男性受试者不仅更频繁地具有变异基因型,而且等位基因分布等同于顺性别男性对照。 该论文得出结论,女性特异性 CYP17 T -34C 等位基因分布模式的缺失与跨男性气质有关。

跨性别成因

双胞胎性别不一致

2013 年,一项双胞胎研究结合了对一对双胞胎的调查,其中一对双胞胎中的一个或两个已经经历过,或计划和医学批准进行性别转换,并结合了对已发表的变性双胞胎报告的文献回顾。 该研究发现样本中三分之一的同卵双胞胎都是变性人:39 对同卵双胞胎或同卵双胞胎中有 13 对 (33%) 被指定为男性,35 对同卵双胞胎中有 8 对 (22.8%) 被指定为女性。 在异卵双胞胎或基因不同的双胞胎中,38 对双胞胎中只有一对 (2.6%) 都是反式。 在同卵双胞胎中,双胞胎都是跨性别的比例很高,异卵双胞胎几乎不存在(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

0

点评

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