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派瓷刻

瓷刻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术,秦汉时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从魏晋开始,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现,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赏瓷器之余,很想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于其上,以便永 久保存,于是当时的艺人们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单线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艺术。

杨派瓷刻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瓷刻的一个重要门派。杨派瓷刻在瓷刻基础上,将传统以“线条”雕刻为主干,发展成以“块面雕刻”及“色彩绘制”并重的创作方式,“刻画并重,以画取胜”。杨派瓷刻在瓷体表面再现书画笔墨韵味,风格奇特,具有浓烈的艺术魅力。

杨派瓷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瓷刻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推陈出新,结合中国画没骨法、敦煌壁画晕染法,刻画并重、注重创作生活化、以技术创新驱动发展,在传承历史性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杨派瓷刻

杨派瓷刻开创性人物—杨林川教授

基本信息

中文名:杨派瓷刻

别名:没骨晕染瓷刻

历史源流

长期以来,南京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南京人民喜欢将瓷刻艺术融入了生活和艺术之中,经过不断完善发展,从而使南京瓷刻得以流传。南京瓷刻艺术盛传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工具的应用,杨派瓷刻技艺不断创新完善,已成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手工艺术之一。

文化特征

凿刻技法

在具体创作时,工匠需要分析凿刻瓷器的材质,根据瓷器的材质选择适合的凿刻工具进行凿刻,以确保凿刻的效果。在进行实际凿刻时,工匠必须注意刀锋的走向以及气力的控制,刻画的纹路最 好保证一刀到底,使凿刻图案具有流畅性,同时工匠还必须根据凿刻图案对凿痕、刻痕进行合理布局,仔细考量痕迹之间的疏密程度以及粗细程度。

刀工技法

杨派瓷刻艺术传统技法的刀法运用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考究的。圆凿的刀法运用是所有刀法中比较简单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画面的需求灵活运用,主要有左右侧点法、顺点法和逆点法,其中跳点法是最难掌握的,这一刀法需要熟练度比较高的工匠进行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出刀法的良好效果,另外,平凿刀法细化还包含角凿法、捻凿法和平凿法,最为常用的是角凿法和捻凿法,因为这两种刀法的现实表现力比较强,刀法的变化也是比较大的,需要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工匠才能熟练将这两种刀法进行应用,并且将其效果体现出来。

着色技法

杨派瓷刻最 具特色的一种技法,是由传统瓷刻的刻线转变成刻面。杨派瓷刻在南京瓷刻基础上继续发展,借鉴了中国画没骨法及敦煌壁画晕染法的创作技法,然后使用传统的矿物质颜料和现代颜料按秘方调配而成的新型瓷刻专用颜料,进行着色,同时,利用高科技保色技术,使其着色永 久不掉色,这是瓷刻史上的一个本质的突变。

杨派瓷刻

科技创新

部分杨派瓷刻采用的板材上(瓷料或者石)和颜料中,预先注入富含负氧离子粉料,以至创作完毕的作品,会长时期释放负氧离子,改善空气质量,所以,杨派瓷刻作品,又被称为“会呼吸的敦煌笔画”。杨派瓷刻作品中,采用现代技术,注入了芯片,让每一张艺术品,都拥有身份证,具有极大的升值空间。只要将手机对住画面,将会向观者展示出该作品内涵的秘密。同时,以作品为载体,构建出一个适应数字生活场景的巨大商业和生活平台,将艺术和科技高度融合在一起。

传承保护

杨派瓷刻技艺传承有序,史料完善,人才与日俱增。

传承谱系

第 一代:杨林川 、孙伊、杨俐、王君竹、沈明、圣伟、程先祐

第二代:俞景程、许冠华、戴玥、杨喻、何瑞哲、芦羽等

开创性人物

杨派瓷刻

杨林川,教授,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副主席,CAA中国金陵瓷刻油画研究院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派瓷刻开创者。

师从著名画家傅小石先生学习没骨派国画,师从李从化大师学习瓷器雕刻技法。杨派南京瓷刻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工艺比赛,多次在国外展出,获得国际大奖。

史料保存

杨派瓷刻展览馆史料保存完善,具备专业博物馆水平,馆藏保留“清晚期瓷刻”作品一件、“民国时期”瓷刻作品12件、“现代”瓷刻作品2500件。

杨派瓷刻

传承基地

2017年CAA中国金陵瓷刻油画研究院在南京成立,汇集了以研究院院长杨林川教授为代表的中国从事瓷刻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大师、专家十余名。

杨派瓷刻

社会影响

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帕利塔·科霍纳博士,带领东南亚非遗专家考察团,来到南京瓷刻研究中心考察

杨派瓷刻

杨林川教授向大使赠送杨派瓷刻作品《气壮如牛》

中国社会艺术协会主席邱新建、尼泊尔驻华经济公使查宾德拉·帕拉朱利和杨林川教授共同探讨中尼两国非遗文化

杨派瓷刻

邱新建主席、尼泊尔驻华公使和杨林川教授合影

部分作品展示

杨派瓷刻 杨派瓷刻 杨派瓷刻
0

点评

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