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门村
区划
山门村山门古称闫门、石门。位于化龙南面,与镇百沙湖工业城比邻。辖下上、下山门两个自然村。2000年全村人口1255人,总户数330户,种植总面积1232亩,其中常年蔬菜300亩,木本水果115亩,鲜切花125亩,玉米3亩,豆类5亩,鱼塘1000亩。2000年全村工业总产值为29841万元,农业总产值为1302万元,村集体纯收248.9万元,全村劳平13991元,人平收入7990元;村文明户238户,村文明标兵户26户,区文明标兵户1户。该村主要工业有真明丽灯饰厂、千如电子帮、波派鞋厂、五金厂、红木家具厂等。
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由于投资的不断完善,2006年,广东好太太集团有限公司投产。2007年,山门村村委双百共建文明村投入200多万元修建山门村中心公园。投入80万元,重新装修山门村大祠。并投入250元建设环村公,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2008年度山门村被批为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一个以集团公司及为主的外商投资的工业城已初具规模。全村有外来人口3000多人,是本地人口的2倍以上。外来员工的增多,加快了本地的经济发展。
村容村貌
1999年,山门村村委重视两个文明投入350多万元,建成占地22亩,以省一级学校标准设计的山门小学。投入15万元,把原旧小学重新规划、装修,改建成较好的幼儿园。并投入80多万元扩大入村主干道,重建了山门牌楼,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999年度山门村被评为市发展经济先进单位。
经济
2000年山门村工业总产值为29841万元,农业总产值为1302万元,村集体纯收248.9万元,人均收入7990元;村文明户238户,村文明标兵户26户,区文明标兵户1户。山门村主要工业有真明丽灯饰厂、千如电子帮、波派鞋厂、五金厂、红木家具厂等。 由于投资的不断完善,1999年千如电子二厂、真明丽灯饰有限公司两家台资企业先后投产,工业产值达2.5亿元,增长93%,纳税95万元,比上年增10.5%。
人文历史 龙井寺
山门村是浙南老区。村区有省级重点文物单位xxx救亡干部学校旧址,县级重点文物单位龙井寺、叶氏祠。
1937年,刘英和粟裕率领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和红军挺进师进驻山门。1937年5月7日,闽浙边临时省委代表吴毓、董启文、陈铁军与闽浙皖赣四省主任刘建绪的代表邓讱,在山门畴溪小学(现为山门小学)举行xxx次和平谈判。8月24日,双方代表又在温州举行第二次谈判。9月16日,邓讱派王裕光、詹行烈来山门会见刘英,双方签署了协议。1938年1月,闽浙边临时省委在畴溪小学内创办xxx救亡干部学校,校长粟裕,副校长何畏(黄先河),教务长黄耕夫,总务主任邓扫空。200多人,多数来自温州、台州和浙南各县。课程内容主要是xxxxxx的战略战术、统一战线政策、哲学、经济学、农村经济和群众工作。粟裕亲自给上课,他讲课通俗易懂,深受欢迎。干校的学习,生活实行军事化。睡的是稻草地铺,吃的是杂粮青菜,生活艰苦。但大家都很乐观,对充满信心,白天上课,晚上下村宣传。当时,山门村上空军号声、歌声萦回,红旗与日月交辉。
距xxx救亡干部学校不到100米的凤岭山山坳里,有座宋代古刹龙井寺,四周翠竹林、古樟丛遮天蔽日。龙井寺的东厢钟楼上,是当年粟裕的办公室。楼下有口清冽甘甜的龙井,粟裕渴时饮此井水,疲劳时舀井水洗脸提神。他在龙井寺里,为培训xxx救亡干部,为扩编整训红军,为策划红军北上xxx线,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日日夜夜。1949年后,原红军挺进师部副主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文碧题写的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司令部旧址竖匾,悬挂在龙井寺门口。
1938年3月上旬,中央派东南局组织部长曾山来山门,向闽浙边临时省委传达了中央对浙江工作的,并给xxx救亡干部学校全体作报告,宣布红军挺进师编入新四军。3月15日,xxx救亡干部学校结业,部分组成随军服务团,其余分配到各地领导xxx救亡等工作。3月18日,粟裕率领红军400多人开赴皖南xxx前线。山门村群众集中在街两旁,送鸡蛋,送军鞋,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
将星陨落,流光山门。粟裕1984年在与世长辞后,遵照他生前遗愿,党组织和他的家属将他部分骨灰敬撒在山门凤岭山上xxx救亡干部学校旧址前的桂树林中,并竖碑纪念。原部长张爱萍题写闽浙边xxx救亡干部学校旧址横额巨匾,悬挂在楼上。平阳县委在此设立了平阳县青少年教育。
山门村凤岭山下,始建于元朝元统年间(1333~1334)的叶氏祠,曾是红军挺进师、闽浙边临时省委刘英经常出入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召开过许多政工会议,布置过xxx救亡运动的许多任务,刘英在壁板写:团聚与组织千万的,一致进入xxx民族统一战线等数幅。山门村民,尤其是叶姓族人在的年代中,冒着生命,完整地把它保存下来,成为珍贵的文物。现在,祠堂门口挂着当年红军挺进师政工干部、原郑州大学党委李资平题写的闽浙边临时省军区部旧址的竖匾。
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和红军挺进师离开山门后,受党教育的山门村人,更加紧密地配合xxx队xxx、惩劣绅,抗苛捐、拒杂税,为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裁缝师傅张廷铭秘密为xxx队缝制被服;医师林树槐为xxx队救护伤员,并传送情报;郑克旺、周扬高等民兵地方,威慑敌人,等等。许多山门儿女,为了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在xxx救亡干部学校旧址南侧50米处的向阳坡上烈士公墓里,就长眠着林瑞清、杨青梅、潘联英等数十名烈士。现山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年年组织青少年祭扫烈士墓,岁岁瞻仰xxx救亡干部学校展览馆和粟裕同志骨灰敬撒处,教育下一代为振兴中华奉献青春。
古民居
山门村,古称闩门、石门,据传明洪武九年(1376年)建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分为上山门、下山门两大部分,以农业为主,常住人口1300人,外来人口5000人。山门村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村内的李氏大祠静静地立在村中心已历经五、六百年的风雨洗礼了,绝大部分至今保留完好。山门村的祠共有七座,坐南向北,在街道边建筑群成一横线排列,其规模在广州祠堂中实属罕见。
现存于大祠内有一块清朝咸丰年的进士的牌匾,高中者为李光廷。据历史记载,李光廷(1812~1880),字著道,号恢垣,番禺化龙山门村人。清咸丰元年(1851)中举人,次年中进士,任吏部封验司主事,曾主讲禺山书院,并立有旗杆夹保存至今。据说,太平之忠王李秀成亦是山门村先人之裔,前立议员李家祥也是山门村之后,真可谓人才济济,鼎盛一时,激励着山门村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
人文古迹
大祠成群历史:山门村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基本上都是李姓为主。村内的李氏大祠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历经了五、六百年的风雨洗礼,绝大部分至今保留完好,是典型的岭南祠堂式建筑。祠共三进,正门有一对雕刻精美的石鼓,大门两旁上有龙门世泽,鹿洞儒的对联,头门进去,就是中堂和后堂,建筑布局主次分明,纵横规整,严谨对称,厅堂轩昂,空间宽敞,廊庑秀美。在建筑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艺术,特别是横梁的精致雕刻,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技艺精湛,内容有、传说,可谓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 山门村的祠共有七座,坐南向北,分别为李氏大祠、东城公祠、瑞琳公祠,也称作镇毓堂、光大堂、纯嘏堂,连同子孙座白须厅、刘厅、昌炽堂,成一横线排列。大祠镇毓堂讳名礼,育有三子,长子光大堂,次子早年外出谋生,三子纯嘏堂,即瑞琳公祠。三子之子孙也有立祠,故山门村现有祠堂达七座之多,但由于遭长久的风雨,年久失修,已颓败不堪。
工艺
神轿工艺堪称绝: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大祠内的神轿。 神轿为清光绪六年建造,距今已有100多年。据说,这种神轿(学名肩舆)是以前岗尾十八乡洪圣宫出会用的。神轿的雕刻镂空工艺非常精细,玲珑剔透,用朱漆和金泊装饰衬托,更显得神光。神轿是用红木造,底盆宽一米,前后长度有1.5米,四角有四条主柱,柱身雕有盘龙花纹,两侧装有铁环(用来穿套抬轿的木杠)。轿的前檐顶到地面有近两米高,迎面板是宝顶式,由瓣形曲线组成,全部都是浮雕。轿脚四周装着镂空连枝花和回纹图案的花牙子。全轿最精彩的木雕部分,是左右顶柱雕刻的八仙过海等人物,手工精湛,形神俱备。轿身左右侧和背面都装有玻璃窗。门楣、窗框及四周隔扇,刻有牡丹、百子石榴、玉兰等花卉图案,浮雕、阴刻、镂空等工艺相互交错。轿中的圈手太师椅,有五幅镂空缠枝花背靠,左右扶手的龙头张口仰面,有帝王的龙椅宝座般的王者气势。
群庐建筑合璧:山门村有座楼叫群庐,是xxx时期李朗鸡的家乡住所,是一间具有浓厚半封建半殖意色彩的建筑。群庐建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乙亥年。群庐建筑结构分为左右前座及右后座,分二层;右后座与右前座连成一体,但建筑有别。左前座与右前座中有一走廊,左前座在时被火烧去二层的木板,现只剩下外墙结构。右前座正门上额刻群庐两个字。群庐由传统的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相结合,采用近代建筑技术,既有中国传统式的建筑,又有合璧的新式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时期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