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品牌泛滥
目录
十大品牌
“十大

品牌”已成为商家们招揽顾客的金字招牌,但给出“十大品牌”称号的单位却并不一样。这类评选大多事前没有标准,事后没有监督,实质上就是竞价排名,甚至有些就是直接收钱发证。有些企业刚评上“十大品牌”没过几年就倒闭了。(2013年10月7日《新京报》)
现实需求
“十大品牌”评比乱象背后存在“现实需求”。企业做产品、“酿好酒”是为了卖钱牟利,“十大品牌”、“驰名商标”能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至于民众,购物消费图价廉物美、货比三家。相比那些玩概念、炒功效的普通营销,“十大品牌”一类的“榜单式广告”具有更强的参考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十大品牌”的评选活动在奶粉、服装、家电、汽车等各行各业遍地开花,甚至连大学都搞起了排行榜,为挤进“十大品牌”不惜争得头破血流、斯文扫地。
整顿“十大品牌”评比乱象
如何才能确保“十大品牌”评比流程的公平、公正,谁来评比才最公平、公正?从“十大品牌”的实践看,单纯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行不通,结果只能是令评比沦为一场“交易”和“买卖”,自坏声誉。交给政府也悬。专家建议,“由第三方机构发布品牌榜单”,看似不错,只是,在当今这个互信严重缺失、“潜规则”横行的社会,又让我们到哪里去找一个能令各方信服的第三方机构呢?
“十大品牌”乱象提醒重视公信重建
整顿“十大品牌”的评比乱象,是更严重、更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因为它关乎某项评比活动能否“长命百岁”,涉及社会的互信重建与底线坚守。
“名牌评选”:忽悠,接着忽悠
“十大品牌”评选泛滥
带来三大问题:一、扰乱行业市场,名牌真假难分;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企业涉嫌虚假宣传;三、增加成本负担。评选层出不穷,企业疲于应付,消费者成无辜“买单者”,养肥了“名牌评选”的产业链。
“中国品牌500强”、“行业十大品牌”、“中国质量前十”、“中国地板十大品牌”……《国际金融报》记者在上海多个家居建材装饰城,均能看到类似的品牌“光环”。打开百度文库,可以搜到上百个不同品牌、不同机构、不同座次的“十大品牌”排行榜。
新华社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十大品牌”已经成为商家们招揽顾客的金字招牌。此类评选“事前没有标准,事后也没有监管,实质上就是竞价排名的‘游戏’”。《国际金融报》记者查阅此类称号发现,大多为“国字头”协会或组委会发放。
相关律师表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商家使用虚假荣誉对产品进行宣传,最高可以处20万元罚款。
“不摆几个荣誉牌,货不好卖”
《国际金融报》记者在上海多个家居建材装饰城里看到,很多销售地板的商家都打出了“中国地板十大品牌”的招牌。地板企业大多拥有另一个光环——“中国品牌500强”。产品有了“荣誉”或者“头衔”就说明质量不错。尤其是一些不知名品牌,如果不摆上几个荣誉牌,货就不好卖。
新华社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家地板行业网站一年就评出“xxx投资价值”“最受消费者喜爱”“xxx性价比”“xxx品牌价值”和“中国健康地板”5个版本的“十大品牌”,评选单位包括某建材家居研究中心、某陶瓷协会、某装饰协会、某卫浴榜组委会等。
颇具戏剧意味的是,一家曾获得多个“十大品牌”,并在网站上称“二十八省市消协监测环保性远优国标”的地板企业,竟然在2012年曝出甲醛超标的问题。一位从事10余年地板销售的业内人士称,有些企业刚评上“十大品牌”没过几年就倒闭了。
“证书一般是企业花钱买回来的”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企业给钱”就能评上“十大品牌”。这类评选大多事前没有标准,事后也没有监管,实质上就是竞价排名的“游戏”,有些甚至直接收钱发证,即商家花钱买的“皇帝的新衣”。
大多数商家都能拿出相关证书复印件,比如中国驰名商标、地板行业领军品牌、中国品牌500强等。这些证书一般都是企业花钱买回来的。
2013年10月7日,记者梳理后发现,发放这些荣誉的组织,包括中国品牌管理协会、中国地板质量管理协会、亚洲品牌建设协会、亚洲品牌联盟组织、中国工业产品质量协会、中国国际市场协会、中国企业竞争力促进会、中国国际市场协会、中国品牌管理协会等。单从组织名称来看,无疑都是“国字头”的全国性协会。此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发放荣誉的组织还包括很多组委会。
事实上,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民政部已经依法对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名义开展活动的“全国高技术产业化协作组织”(英文简称CHC)及其非法设立的相关机构宣布取缔。2007年,商务部印发的《商务领域品牌评定与保护办法》(试行)就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机收取参评企业任何费用或者开展盈利性活动。
客观公正的评选必须满足五个基本条件,即商家全国的店面覆盖率、商家的销售额大小、品牌的知名度、消费者口碑、评选机构为非盈利性组织,但是从众多版本的“中国十大品牌”来看,很少有哪个版本真正符合上述五大条件,所以很多都是商家为吸引消费者搞的“噱头”。
“虚假宣传最高可处20万元罚款”
“十大品牌”评选泛滥,将带来三大问题:一是扰乱行业市场,名牌真假难分;二是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企业涉嫌虚假宣传;三是增加成本负担。
借助笼罩虚假光环的名目,部分企业和机构获取了利润,政府部门获得了政绩。一些机构热衷于评选各类荣誉,背后都有利益的影子,取消品牌认证或行政审批或许并不现实,但如何把权力寻租的“无形之手”捆住,是亟待解决的。此外,在市场管理、质检等缺位且不力的情况下,如何监管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虚假宣传的。工商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商家在店堂内摆放或者悬挂的是虚假荣誉,同时又以此向消费者推荐,就是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为。
199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就发布了《关于停止发布含有乱评比、乱排序等内容广告的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除按法律规定和国务院批准的各类带有评比性质的企业营销信息发布活动外,禁止在广告中使用排序、推荐、上榜等对企业及其商品、服务进行排序或综合评价的内容。如“全国销量xxx”、“市场占有率xxx”、“市场主导品牌”、“中国公认品牌”等内容。对于发布该内容的厂商,工商执法部门也将依据《广告法》进行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