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继

  名医潘明继

  ​潘明继,男,福建南安市人。1955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医疗系,1961年毕业于卫生部福建首届中班。现任福州xxx医院主任医师、福州市医结合肿瘤研究所所长、福州市抗癌协会会长、福建中医学院教授、厦门大学肿瘤细胞工程国家专业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肿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是国家科技评审鉴定专家、英国皇家医学会员。1991年,他被美国国际传记学会评为国际36位突出贡献专家之一,荣获国际毕生学术成就金质塑像;其18项科研课题分别荣获国际、国家、省部级及市级科技;1988年,他荣膺福建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4年,他的家庭被评为全国30户美好家庭之一;他还是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获得者、省优秀专家、省劳模、省优秀员、市优秀拔尖人才、担任过福建省代表、市政协常委。

  潘明继教授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即从事医结合治疗癌症的研究。总结出一套医结合治疗癌症的经验和理论,在国内外被广泛推广。他最早研究发现抗癌植物药三尖杉,并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如今,三尖杉酯碱成为国际治疗髓细胞白血病最佳药物之一。1971年在河南林县召开的全国食管癌会议上,他首先发表的《扶正培本治疗癌症》论文得到与会代表的赞赏。之后,中国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成立了全国扶正培本治疗癌症研究协作组,一致推选潘明继为组长。近十多年来,癌症扶正培本治疗研究又有较大的进展,扶正培本成为中医治癌的,也是国际医学界研究中医免疫瞩目的课题,并被认为是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种疗法。潘教授著作颇丰。他以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理论见解,参考国内外的研究,于1989撰写出版了国际xxx本《癌的扶正培本治疗》专著。1992年该书又被国际图书发行公司译成英文出版并更名为《癌症扶正培本治疗学》,2003年经全面修订,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评价。另著有《艾滋病的中医防治》、《怎样发现癌症》,这两部专著也被译成英文出版,分别荣获国际和中国优秀图书。他参与编著8部专著,在国内外发表100多篇医学论文。他先后参加18次国际学术会议,应邀赴荷兰、美国、、马来西亚、韩国、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斯里兰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福建省南安市委、市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由厦门教育学院副院长、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沈世豪先生撰写的潘明继教授传记《生命的高度》己于2004年出版发行。

  

2004年4月27日~5月8日,潘明继和儿子潘远志博士双双应邀出席联合国第十二届可持续发展国际峰会绿色中医论坛,在联合国总部文化礼堂分别作医结合在肿瘤防治研究中的优势及志苓胶囊治疗500例中晚期癌症的疗效观察的学术报告,得到与会代表的重视和好评。父子同登联合国讲坛祖国医学,成为当地的美谈。2005年11月潘明继与夫人施增英应在斯里兰卡召开的第43届国际传统医学大会邀请,夫妻同登国际学术讲坛,荣获大会授予为人类健康作出杰出贡献的证书。

  在社会上,潘明继教授拥有很好的口碑。他对每位就诊患者都能以亲人对待,为病人着想,以少花钱、检查治疗痛苦小、给方便、治好病为旨。他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病人经他诊察,不经化验和仪器检查,大都可作出明确诊断,在当地有一摸就准医生的美称,病人因此省去不少检查费用。他每天都要接待众多国内外就诊的病人,大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深受病人的信任、爱戴和尊敬,被誉为克癌圣斗士。

  关河无尽处,风雪有行人潘明继教授是一个医生,以生命为;又是一个学者,以探索真理为己任;他是一个开拓者,在横绝之处,开辟出一条让人们可以战胜癌症的坦途;他是一个严肃的科学工作者,不求名利,更无暇顾及个人的得失,为人类在艰苦卓绝的抗癌领域探索出一片阳光的天地。

  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30日凌晨在福州逝世,享年82岁。

   劳模潘明继

  潘明继,贺家桥水口山人。员,曾任中心组长、互助组长、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贺家桥水口山大队大队长、支部副等职。

  1950年,响应人民发展林业生产号召,在伍凤山垦荒10余亩,种植油桐700多株,成活率高,生长良好。1951年,在月形山开荒7亩,新造油茶林荫道。同年冬,发动群众营造马尾松、杉木林100多亩。1951年被评为县、地、省林业劳动模范与植桐模范。1966年,带领群众在月形山开辟茶园60多亩。1970年,垦荒整地营造杉木林503亩,油茶林100亩,并注重护林育林。全大队2000多亩山地全部绿化。至1983年,任大队长21年,除组织林业生产外,还带领群众投入农田基本建设,兴建三江水库,使全村500多亩水田基本上旱涝保收。多次被评为县、地农业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1984年10月病逝。

0

点评

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