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灯
苏州灯彩工艺宋代就已闻名,当时宫中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明清时期,每逢岁尾年头,苏州阊门内吴趋坊、皋桥一带,灯彩遍张,不见天日,灯铺多达100余家,花色品种精奇百出。苏灯以装扎、裱糊、剪纸、刻纸、绘画等多种技艺巧妙结合,具有造型优美、结构精巧、色泽鲜艳、装饰华丽、画面工致、花样出奇的艺术特色。走马灯最能体现苏灯特色,点燃时光华璀璨,引人入胜。现在的苏灯在继承、吸收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借用影视艺术和舞台艺术,配上光、声、电效果,达到了新的境界。
我国民间,历来有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赏灯“的风俗,所以早在宋代,灯彩在苏州已成为独立的工艺行业。当时流行的花灯有”万眼罗”、”琉璃球”等。尤其是城内吴趋坊、皋桥一带,制灯的店云集,每逢春节前夕,灯市兴旺。
2005年第八届苏州国际旅游节,以苏州水城为题,做足“水”文章。组织了大型水上情景表演暨彩船巡游作为开幕式最精彩的一项表演——《水之韵》,环古城河水面上,一条条彩船实际上就是一组组大型的艺术灯彩景组。《干将莫邪》、《美女采莲》、《七里山塘,八面吴风》、《喜庆龙风》等十四组灯彩组景,也就是十四只彩船。那五彩缤纷,造型各异的条条彩船,那五光十色,绚丽光彩的大型艺术灯彩景组,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水上的艺术,流动的灯彩”。每一只彩船,每一组灯彩均出自苏州灯彩艺人的巧手,在运用传统灯彩艺术的制作技巧“扎、糊、剪、绘”与现代技术手段“声、光、电、动”相结合融为一体。 每只船的设计,各具特色,精工细作,动作技巧处理十分合情合理恰到好处。灯艺技法之精,动作幅度之大,艺术效果之佳,令人称奇,拍手叫绝。通过《水之韵》彩船巡游,让人们看到了当今的苏州灯彩艺术,展示了“苏灯”的艺术前景。彩船的设计、制作,使苏州灯彩在原来小体量的“精、细、美”上,有了极大的突破,形成了“大、亮、动”的苏州艺术灯彩新格局。这是苏州灯彩史上的一大创举,也赢得了“苏灯”在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艺术分量。[1]
苏灯制作历史悠久,形成了精巧秀丽的艺术特色。它以花色繁多,灯画工致,色彩鲜艳,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富丽堂皇而誉满全国。苏灯的质料,有无骨灯、珠子灯、罗帛灯之分;灯的形制,有桌灯、吊灯、壁灯、座灯、提灯之别;灯的制作工艺,便是纸扎、裱糊、剪纸、刻纸、绘画等多种工艺的巧妙结合。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艺术和明代吴门画派的绘画艺术,熏陶了苏灯工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亭台楼阁为造型主体,灯内配以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等彩色画面,集中体现了江南水乡的民间风味。在形形色色的彩灯中,走马灯xxx巧思。它的外型有如A2%A7%E7%93%A6%E9%A3%9E%E7%94%8D”>碧瓦飞甍的亭台,灯壁用双层暗花,由于烛燃烧后引起空气对流,灯的内壁能自动转动,使其灯上的人物故事,走马似地循环往复展现在人们眼前,引人入胜。今天,苏灯制作技艺日益精湛,并有电转灯,电动灯、大型壁灯和座灯问世。
“赏灯”习俗目前在许多农村已逐渐消失,但是,苏灯仍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外地来苏州选购和预订彩灯的人也络绎不绝。苏州民间工艺厂除生产传统风格的各种花灯外,大胆创新,设计了”红楼梦故事灯”、虎丘风景电转座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大型电动壁灯”,更使古老的苏灯艺术,”赏灯”习俗别开生面,大放异彩。
2009年3月,高3.5米的苏州xxx仕女苏灯正式亮相木渎景区,专为木渎景区定制向三八妇女节献礼的西施灯彩将长期置于户外供市民观赏。据灯彩艺人朱师傅介绍,苏灯工艺主要应用于室内壁灯,最常见的大小只有15厘米左右,人物大多以打擂台、红楼梦人物为主,采用硬纸板、铅丝、竹子等制作人体,而面部则大多使用泥料制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苏灯开始寻求创新,采用钢筋等制作人体,面部材料则改良为玻璃钢以求逼真效果,并将制作的规格从手掌大小增加到1.7米左右。而木渎古镇西施灯彩则是目前苏式仕女苏灯中xxx的,并创下灯彩与真人比例2比1的新记录,突破了苏灯仕女像1比1的常规。除了人体比例缩放难度加大外,超大灯彩长期放置在户外,也使得制作工艺难度加大,这也是民间灯彩艺人作出的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