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伯尼效应
目录
阿伯尼效应
阿伯尼效应或纯色效应描述了在单色光源中加入白光时发生的可感知的色调变化。添加白光将导致单色光源的去饱和化,这是人类观察者所感知的。然而,一个不太直观的效果是,被感知到的白光的加入会导致明显的色调变化。这种色调变化是生理性的,而不是物理性的。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WilliamdeWiveleslieAbney爵士在1909年首次描述了这种由于加入白光而产生的色调变化,尽管这个日期通常被报告为1910年。白光源可以由红光、蓝光和绿光的组合产生。Abney证明了色调的明显变化是由于构成这种光源的红光和绿光造成的,而蓝色成分对Abney效应没有任何贡献。
色度图
色度图是绘制国际照明委员会(CIE)XYZ色彩空间在(x,y)平面上的投影的二维图。X、Y和Z值(或三要素值)只是被用作权重,从原色中创造出新的色彩,就像RGB被用来从电视或照片中的原色创造色彩一样。用于创建色度图的X和Y值是通过X和Y除以X、Y和Z的总和而从XYZ值中创建的。仅在亮度上有差异的颜色在图上是无法区分的,因为它们不包括光能。例如,棕色,它只是橙色和红色的低亮度混合物,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阿伯尼效应也可以用色度图来说明。如果你把白光加到单色光上,你会在色度图上得到一条直线。我们可以想象,沿着这样一条线的颜色都被认为具有相同的色调。在现实中,这并不成立,人们会感觉到色调的变化。因此,如果我们把那些被认为具有相同色调的颜色(只是纯度不同)绘制出来,我们就会得到一条弯曲的线。在色度图中,一条具有恒定感知色调的线必须是弯曲的,这样才能考虑到阿伯尼效应。因此,根据阿伯尼效应修正的色度图是对视觉系统非线性性质的一个很好的说明。此外,阿布尼效应并不禁止色度图上的任何和所有直线。人们可以混合两个单色光而不看到色调的变化,从而表明在色度图上为不同程度的混合绘制直线是合适的。
生理学
视觉系统的对比过程模型由两个色度神经通道和一个非色度神经通道组成。色度通道由一个红绿通道和一个黄蓝通道组成,传递颜色信息。非色度通道负责亮度,或白-黑辨别。色相和饱和度是由于这些神经通道的活动量不同而被感知的,这些神经通道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通路组成。这三个通道与对颜色的反应时间密切相关。在大多数情况下,消色性神经通道的反应时间要比色性神经通道的反应时间快。

这些通道的功能与任务有关。有些活动依赖于一个通道或另一个通道,也依赖于两个通道。当一个彩色刺激与一个白色刺激相加时,色觉和非色觉通道都被激活。消色通道的反应时间会稍慢一些,因为它必须适应不同的亮度;然而,尽管有这种延迟的反应,消色通道的速度会比彩色通道的速度快。在这些相加的刺激条件下,来自消色通道的信号量将比来自彩色通道的信号量强。来自消色通道的较快反应和较高振幅的耦合意味着反应时间可能取决于刺激的亮度和饱和度。对色觉的习惯性解释将色相感知的差异解释为观察者生理学中固有的元素感觉。然而,没有具体的生理约束或理论可以解释对每个独特色调的反应。由于这个原因,观察者的光谱敏感性和锥体类型的相对数量都被证明在不同色调的感知中没有发挥任何重要作用。也许环境对独特色调的感知所起的作用比不同的生理特征对不同个体的作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