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象轮廓
目录
简介
幻象轮廓是一种虚幻的轮廓。大多数幻觉轮廓是在静止的图像中看到的,如Kanizsa三角形和Ehrenstein幻觉。然而,幻觉轮廓是在移动或闪烁的图像中被感知的,并有对比度的逆转。对立但相关的相邻图像之间的快速、连续的交替,创造了对静止图像中不存在的轮廓的感知。
Quaid等人还撰写了一篇关于幻影轮廓错觉及其时空限制的博士论文,该论文描绘了限制,并提出了以大细胞驱动的视觉区域MT为中心的感知机制。
例子
这种错觉的一个例子涉及由两个相似的框架组成的刺激,背景是统一的灰色:
在一个框架中,上半部分包含白点,下半部分包含黑点。
第二帧包含第 一帧的反面,其中第 一帧的白点被黑点取代,黑点被白点取代。
这两帧之间的快速交替扭转了点的极性,同时保持它们的位置不变。
在高时间频率下(20赫兹),交替的框架被认为是一个不闪烁的图像,其中的单个点不再可见,同时创造了一个明显的边界的错觉,将显示的顶部和底部的一半分开。
历史
通过亮度对比观察到的类似于幻影轮廓的感知边界,在1987年被报道,当时Livingstone和Hubel分析了视觉的各个方面,并将它们与Magno-和parvocellular子系统联系起来。
然而,VilayanurS.Ramachandran和D.S.Rogers-Ramachandran/的后续研究帮助缩小和巩固了幻影轮廓的概念。
他们的研究也是第 一次使用”纹理边界”来诱发这种错觉。
Ramachandran和Rogers-Ramachandran的研究后来又导致了几篇关于这个主题的论文,关于造成这些错觉的基本机制的结论各不相同,以及对这种错觉与阅读障碍的潜在联系的考虑。
大细胞通路
一种理论认为,大细胞通路的时间频率处理,即一条起源于视网膜、经过外侧膝状核、止于初级视觉皮层的解剖学通路,可能与这种错觉的出现有关(Skottun和Skoyles在2006年就这种联系进行了辩论)。大细胞通路对对比度敏感,对运动敏感,对闪烁的黑到白的边缘也敏感。
利文斯通和胡贝尔研究了磁细胞层和副磁细胞层的外侧膝关节细胞,发现磁细胞层对亮度对比的反应要强很多。这些细胞也有更好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
此外,大细胞通路更多地被周边视觉激活,与副细胞通路相比,后者更多地被中心视觉激活。
罗杰斯-拉马钱德兰(Rogers-Ramachandran)和拉马钱德兰(Ramachandran)测试了大细胞的这种对周边刺激的偏爱是否会对幻影轮廓的感知产生影响。
正如预测的那样,当受试者将他们的固定点从0度调整到5度偏心时,疏散的物体,即降低了中心视觉中的轮廓感知,更容易被感知。这支持了大细胞细胞在这种条件下负责幻影轮廓感知的观点。

临床使用
Ramachandran和Rogers-Ramachandran提出,幻影轮廓错觉可以用来测试一个人的大细胞通路是否正常运作,以及提供一种手段来分析大细胞系统的一般作用和功能。
在青光眼的早期阶段可以发现大细胞功能的丧失。洞察这种错觉和时频处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造成某些类型的阅读障碍(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学习障碍)的潜在机制。
快速视觉处理的缺陷已在阅读障碍者中出现,并被认为与大细胞通路的缺陷有关。对时间-频率处理的敏感性不同,可能在幻觉轮廓的感知以及某些阅读障碍中起作用。
Sperling等人发现,患有语音障碍(一种与语言声音系统的编码意义有关的缺陷)的儿童对幻影轮廓的感知能力下降,因此,可能经历了大细胞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