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观星台
目录
登封观星台
登封观星台,又称登封观星台,是中国河南省登封市高城镇周公祠内的一座观星台。 这个遗址有着悠久的天文观测传统,从西周时期一直到元朝初期。 还有公元729年大衍历和元代大观象台所用的日规。 作为登封市“天地中心”登封市历史古迹的一部分,天文台于2010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历史
西周
据信,周公(约公元前 1042 年)在此地竖立了一个测影台(测量日光或日规的天文台)来观测太阳,因为他认为该地区是天地的中心。 他对数学、天文学/占星学的兴趣在《周笔算经》中有报道。
唐朝
唐代天文学家宜兴(683-727 年)建造了 20 个分布在中国各地的标准化日规,用于测量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时差。 根据公元 604 年刘灼的提议,其中 10 个沿格林威治以东 114° 的子午线从中亚向下排列到越南,以确定地球的周长和与完美球体的偏差。 这10个天文台之一位于藁城。 这些观察结果被用来建立大衍历。
望台南周公祠内,有易兴所制石簋图。 根据周礼(周礼),这个地方是地球的中心。
元朝
天文台建于元初 1276 年,由忽必烈之命,由天文学家郭守敬(1231-1215 年)和王寻(1235-1281 年)设计,用于观察太阳、星辰的运行 并记录时间。
它是用石头和砖块建造的。 它有身体和石规(也称为测量天空的尺子)两部分。 本身高9.46米,加上上面的2个柜子,高12.62米。 有点非常规的 gnomon 是一个水平安装在 2 个橱柜之间的杆。 向极北延伸的石簋长31.19米,宽0.53米。
它由36块方石组成,上面有两条平行的水道,用来检验它的水平度。 十规的位置,与我们今天测经的方向是一致的。 在测量过程中,光束穿过凹槽。 水道上的镜府(一种有很多孔的仪器)用于测量阴影,其精度在2毫米以内。 冬至日正午影子的长度几乎与石归一样长。
1281 年的新首世历(时令历)使用了 364 年。 它是当时最先进的日历。 回归年的长度确定为 365 天 5 小时 49 米 20 秒,该值与公历的值一致,但比公历早了 300 年。
1787年,拉普拉斯应用这些测量来检验他对黄道倾角和地球轨道偏心率长期变化的计算。
它是元初建造的一系列 27 座天文台中的xxx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