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中文:陶寺)是中国山西省襄汾县的一个考古遗址。 陶寺遗址被认为是晋南龙山文化晚期的一部分,又称陶寺遗址阶段(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考古学

陶寺遗址四周环绕着巨大的夯土围墙。 这是1999-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发现的; 他们将这堵墙归因于陶寺遗址中期(公元前 4,100 至 4,000 年)。 呈长方形,内部面积为 280 公顷。

内部的夯土墙将精英的居住和仪式区域与平民居住的区域隔开,标志着分层社会的发展。

在陶寺遗址天文遗址出土的史前史前彩绘棒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日晷。 从公元前二世纪开始,日晷在中国古代被广泛使用,以确定季节、方位和地理纬度的变化。 古代中国人使用影子测量来创建历法,这在几部古代文献中都有提到。 据周文选集《诗经》记载,公元前14世纪左右,周文王的一位远祖曾用尺子影子长度来确定方位。

古代天文台

陶寺遗址还包括东亚古老的天文台。

这是在 2003-2004 年发现的。 考古人员在中陶寺遗址围墙南墙旁出土了一个中陶寺遗址时期的半圆形地基,可用于天文观测。 结构由外半环状步道和直径约60m的半圆形夯土平台组成。 平台直径42米,面积1000多平方米,可改建为三层祭台。

坛顶发现拱形夯土基,朝东开12槽,槽宽0.15~0.2米,间距1.4米。 站在祭坛中央,透过槽孔观看,大部分槽孔分别朝向东面崇峰山的某一点。

在古代的某个时期,冬至的隆冬日出会在东二槽的中间,夏至的仲夏日出会在最西槽的中间,而在四季中 太阳将从西向东在每个槽中升起,标志着冬至和夏至之间的时间流逝。

0

点评

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