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佛
目录
产品简介
贝壳佛又名蚌佛,是由淡水河嘎的贝壳形成的“佛状珠核体”,受到外来异物刺激了牡历,分沁珍珠质将佛状珠核包围,天长日久,珍珠覆盖层逐渐加厚,就形成了珍珠光泽的蚌佛。
贝壳佛成分
贝壳佛由外界的异物进入珍珠贝类或者珠母贝类体内,然后接触到外套膜,外套膜分泌的珍珠质层层包裹形成。

历史发展
德清自古水域面积广阔、水资源丰富,因其历史悠久的珍珠养殖,孕育了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在Gemmologisches Institut Hamburg(德国汉堡宝石研究院)中有一件跟珍珠有关的重要展品——中国淡水附壳佛像珍珠。
中国有关佛像珍珠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宋,南宋《嘉泰吴兴志》记载了北宋大观元年,渔民获大蚌得珠罗汉的故事:“大观中,吴兴郡有邵宗益者,剖蚌将食,中有珠现罗汉像,偏袒右肩,矫首左顾,衣纹毕具。”南宋葛立方所著的《韵语阳秋》也有此事的记载:“大观中,吴兴郡有邵宗益者,剖蚌将食,中有珠现罗汉像,偏袒右肩,矫首左顾,衣纹毕具。僧俗创见,遂奉以归慈感寺。”
Gemmologisches Institut Hamburg藏品中独特的皱眉布袋和尚和笑脸布袋和尚并存的现象,正是南宋弥勒佛由皱眉向笑口形象过渡的表现。覆盖在佛像上的珍珠层更加轻薄,珍珠质的光泽度更高,从而使得佛像的面目表情更加清晰,笑脸形成的褶皱、弯眉和裂开的嘴等细节部分都栩栩如生。

贝壳佛价值
每一尊蚌佛都是“无价之宝”。慈禧太后随葬的十八尊“蚌佛”,都被盗窃军阀孙殿英整个儿给偷走了,即便现在,也弄不清楚,慈禧太后垂青的“蚌佛”,究竟跑到哪里去了。据历史考证慈禧头上戴的那顶珠冠,上面一颗4两重的大珠系外国人进贡,价值1000万两,总价约1005万两。另外,慈禧身上填有大珠约500粒,小珠约6000粒,估值22.8万两。
贝壳佛出土事件
清东陵是清朝皇室历代的帝陵,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孙殿英得知东陵墓内埋藏着大批珍宝以后,孙殿英派部队封锁了整个东陵地区,居住于陵区附近的老百姓都被赶了出来,而孙殿英手下的大军直奔东陵的陵园。在军事演习的掩护下,孙殿英的军队迅速开进东陵,直奔财宝最多的定陵慈禧墓,贝壳佛(蚌佛)随着事件公布于众,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