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斯氏菌病

  简要介绍

布鲁斯氏菌病布鲁斯氏菌病

  

说起布鲁斯氏菌病很多人多不了解,还以为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其实在100多年前人们在马耳他岛就发现了这种病,为纪念首先发现并培养出病菌的英医布鲁氏,所以叫布鲁氏菌病。新疆广大牧区早已有布鲁氏菌病流行,哈萨克牧民叫“沙拉布瘟阿吾鲁”。 布鲁斯氏杆菌(简称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慢性传染病。又称马耳他热或波状热。主要表现长期发热、多汗和关节痛等,血或骨髓培养分离到布氏杆菌即可确诊。四环及链霉素联合治疗对急、慢性病例均有效。预后良好,病死率很低,多数患者于3~6个月内可恢复健康,即使无抗菌药物治疗,也只有10~15%病人的病程超过6个月。慢性病例因反复发作可表现关节强直,运动障碍。母畜感染后可流产。人畜患本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但可再感染,特别是牛、猪和羊。

   途径

布鲁斯氏菌病布鲁斯氏菌病

  

在中国,主要传染源为羊,其次为牛和猪。主要通过接触病畜感染,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人因与病畜及其分泌物接触或食用染菌饮食(生、奶酪等)而受感染,人传染人的机会极少。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受感染者为牧民、兽医及屠宰工人。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布氏杆菌病不仅限于疫区,而且已悄然进入城市,应引起医院疾病防疫、临床及检验医师的高度重视。

   流行特点

本病的主要途径是消化道,通过摄食病原污染的食品、饲料、饮水而感染。口腔粘膜、结膜、粘膜、受伤的皮肤均是病原的入侵门户。检测发现中国犬布病阳性率为1.68%~13.4%。流产的母犬分泌物、死胎及胎盘组织均带菌。布病公犬的、尿液带菌,通过交配传染。

   主要病因

布鲁斯氏菌病布鲁斯氏菌病

  

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

   病原学

布鲁斯氏菌病布鲁斯氏菌病

  

羊型布氏杆菌为英医D.布鲁斯首先发现并获得其纯培养。1886年,他从马耳他岛一名因流行性发热而死亡的士兵脾脏中发现了大量细球菌,当时命名为马耳他细球菌。此后,又有人陆续发现牛流产杆菌和猪流产杆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细菌在形态、培养特性上均与马耳他细球菌相似。1920年,学术界为纪念最初发现人,便用布鲁斯命名这些相似的病原体,总称为布鲁斯氏杆菌属,属布鲁斯氏菌科或假单胞菌科。 布氏杆菌分为6个生,18个生物型。布氏杆菌并非真正呈杆状,常近于球形,故常被描述为球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无荚膜,常单独存在。仅在需氧条件长,牛布氏杆菌需5~10%CO方能生长。

   发病机理

布鲁斯氏菌病布鲁斯氏菌病

  

布氏杆菌自皮肤粘膜进入人体后,即为细胞,带到附近淋巴结。若人体抗菌能力强,病菌即被消灭。反之,病菌在淋巴结中繁殖而形成感染灶。当病菌增殖到一定程度时,则侵入血循环,形成菌血症。本菌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中形成多发感染灶。主要寄生于巨噬细胞内,抗菌药物及抗体不易进入发挥作用,细菌不易消灭,病程易转成慢性。病灶中的细菌多次进入血流,引起症状反复发作,发热呈波状型(又称波状热)。本病的发病机理以型迟发反应为主,反应发生在骨、关节和神经系统,表现为关节炎、骨髓炎和神经炎等。此外,尚可有炎。

   临床表现

布鲁斯氏菌病布鲁斯氏菌病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根据1977年九月中国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判定试行标准”,临床上分型为:多性期;慢性活动型;慢性期相对稳定型。国外按鲁德涅夫(рудHEB)分期法分为:急性期,指患病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3个月到1年;慢性期,1年以上。

  潜伏期为7~60天,平均两周。少数患者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

  

1、急性期80%起病缓慢,常出现前驱症状,其表现颇似重感冒。不适,无力,食纳减少,头痛肌痛、烦躁或抑郁等。持续3~5天。10~27%患者急骤起病,以寒战高热,多汗,游走性关节痛为主要表现。

  发热76.8%以上有发热.典型病例热型呈波浪状,初起体温逐日升高,达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数日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数次。但据729例热型分析,目前呈典型波状热仅占15.78%,低热占42.11%,不规则热占15.36%,间歇热为12.76%,其它尚有弛张热、稽留热型等。热前多伴寒战畏寒。高热患者意识清晰,部分还可以下床活动,而热退后反感症状恶化,抑郁寡欢,软弱无力。

  多汗,为本病的突出症状之一,每于夜间或凌晨退热时大汗淋漓。也有患者发热不高或处于发热间歇期仍多汗。汗味酸臭。盛汗后多数感软弱无力,甚至可因大汗虚脱。

  

关节痛,76.09%以上有关节痛,与发热并行。疼痛呈锥刺样或钝痛,痛剧者似风湿,辗转呻吟。但关节疼痛程度与病理改变并不平行。病变主要累及大关节,如髋、肩、膝等,单个或多个,非对称性,局部红肿。也可表现为滑膜炎,腱鞘炎、关节周围炎。少数表现为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疼痛多呈游走性,慢性期病变已定局,疼痛固定某些关节。肌肉也痛,尤其下肢肌及殿肌,重者呈痉挛性痛。

  

泌尿生殖系病症,因炎及附睾炎引起肿瘤是男性患者常见症状之一,多为单侧。个别病例可有鞘膜积液、肾盂肾炎。女性患者可有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及乳房肿痛。但人类引起流产者少。

  

其它坐骨神经、腰神经、肋间神经、三叉神经等均可因神经根受累而疼痛。脑膜、脑脊膜受累可发生剧烈头痛和脑膜刺激症。其次还可出现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以及皮疹。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性咳嗽,咳白色泡沫痰、鼻衄、便血等。

  2、慢性期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缺乏急性病史由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者逐渐变为慢性。慢性期症状多不明显,也有典型,呈多样表现。

  

慢性期活动型者,具有急性期的表现,也可长期低热或无热,无力,头痛,反应迟钝,抑郁,神经痛,关节痛,一般局限某一部位,但重者关节强直,变形。一部分患者症状很多,缺乏体征,类似神经官能症;另一部分患者表现多器官和系统损害,如骨骼肌肉持续不定的钝痛,反反复复,迁延不愈,晚期有的发展成为关节强直,肌肉挛缩,畸形,瘫痪。神经系统表现为神经炎、神经根炎,脑脊髓膜炎。泌尿生殖系统,可有炎、附睾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等。心血管系统可有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另外尚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视网膜血栓性静脉炎,视神经炎;乳突炎及听神经损伤等。

  

慢性期相对稳定型者,症状、体征较固定,功能障碍仅因气候变化,劳累过度才加重。但久病后体力衰竭、营养不良、贫血

  牛种型病例易表现为慢性,羊种型和猪种型病例病情较重,并发症较多。近年来本病有逐渐轻化的趋势,可能与预防接种及抗生素的普遍应用有关。

  患病后复发率6~10%,常在3个月以内发生。可能是细菌为细胞内寄生,不易为抗生素杀灭或者与疗程不够有关。 近年来不典型病例明显增多,其特点是病程短、症状轻,淋巴结、肝脾肿大骨关节变形强直者明显减少,而代之以长期低热、乏力、关节痛、多神经痛及多神经炎等。

   检查项目

布鲁斯氏菌病布鲁斯氏菌病

  ⑴血像: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⑵细菌学检查:血骨髓尿均可作培养早期血骨髓培养阳性可达70%~80%。

  

⑶血清学检查:①血清凝集试验病程2周以上可阳性效价在1∶100以上两次测定效价成倍上升有助诊断②补体结合试验效价在1∶10以上为阳性③抗人球蛋白试验效价>1∶80为阳性④皮内试验将布氏杆菌素0.1ml注入前臂皮内24~48小时局部肿块超过2.5×2.5cm以上为阳性⑤荧光抗体测定也可应用。

   诊断方法

布鲁斯氏菌病布鲁斯氏菌病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

  (一)流行病学资料是否有流行地区居留史与病畜接触史,未严格消毒的乳制品及未煮熟的畜肉史。

  

(二)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发热,伴有多汗、游走性关节痛。查体发现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如有肿大疼痛,神经痛,则基本可确诊。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半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或xxx增多,分类可达60%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久病者有轻或中度贫血。

  2.细菌学检查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均可做细菌培养。因牛种菌初分离困难。要求严格的,故各种标本xxx采集两份,一份用含肝浸液的肉汤做培基,在CO2孵箱中培养;另一份放一般中孵育,培养时间不得短于2周。急性期阳性率高,慢性期低。骨髓标本较血液标本阳性率高。有人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的血液接种到鸡胚卵黄中可获较高阳性率。

  3.免疫学检查

  

(1)血清凝集试验(Wright试验)试管法较灵敏。患者多在第二周出现阳性反应,1:100以上有诊断价值。病程中效价递增4倍及以上意义更大。正可有低滴度的凝集素;某些传染病的假阳性率可达30%以上,如兔热病该凝集效价升高;注射霍乱疫苗的人90%可呈假阳性;接种布鲁氏菌活菌苗者,凝集效价也增高。诊断时要注意分析。另外由于抗体IgA、IgG、IgM量的比例不同,如IgA含量高则可出现患者血清低稀释度为阴性,高稀释度反为阳性的所谓前带现象。因此做该实验时应增大患者血清稀释范围。

  (2)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主要为IgG,出现较迟,持续较久,一般1:16以上即为阳性。对慢性患者有较高性。

  (3)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ist)用于测定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不全抗体可阻断完全抗体与抗原的凝集反应,使凝集试验呈假阴性。Coombs试验是使不完全抗体与不可见抗原结合的复合物通过抗人球蛋白血清结合成块,直接可见。故凝集试验阴性者可作此检查。1:160以上为阳性。

   治疗方法

布鲁斯氏菌病布鲁斯氏菌病

  (一)治疗原则

  ①早治疗。诊断一经确立,立即给予治疗,以防疾病向慢性发展;

  ②联合用药,剂量足,疗程够。一般联合两种抗菌药,连用2~3个疗程;

  ③中医结合。中医包括蒙医、藏医和汉医;

  ④综合治疗。以药为主,佐以支持疗法,以提高患者抵抗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

  ①休息。急性期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除上厕所外,一般不宜下床活动;间歇期可在室内活动,也不宜过多。

  

②饮食。应增加营养,给高热量、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并给足够水分及电解质。

  ③出汗要及时擦干,避免风吹。每日温水擦浴并更换衣裤一次。

  

④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者也可用退热剂;中毒症状重、肿痛者可用皮质激素;关节痛严重者可用5~10%硫酸镁湿敷;头痛失眠者用阿斯匹林、等。

  ⑤医护人员应安慰病人,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以树立信心。

  

(三)抗菌治疗急性期要以抗菌治疗为主。常用抗生素有链霉素、四环素族药物、磺胺类及TMP,另外氯霉素、利福平、氨苄青霉素也可试用。通常采用:链霉素加四环素族药物或氯霉素。链霉素1~2g/日,分两次肌注;四环素族类的四环素2g/日,分四次服;强力霉素较四环素强,仅需0.1~0.2g/日;氯霉素2g/日,分次服。第二为TMP加磺胺类药或加四环素族药。如复方新诺明(每片含TMP80mg,SMZ400mg),4~6片/日,分两次服。为了减少复发,上述方案的疗程均需3~6周,且可交替使用上述方案2~3个疗程。疗程间间歇5~7天。利福平为脂溶性,可透过细胞壁,抗菌谱较广,值得试用。

  

(四)菌苗疗法适用于慢性期患者,治疗机理是使性增高的机体脱敏,减轻反应的发生。方法有静脉、肌肉、皮下及皮内注射,视患者身体情况,接受程度而守。每次注射剂量依次为40万、60万、80万、200万、350万、1050万、2550万、6050万菌体,每天、隔日或间隔3~5日注射一次。以7~10次有效注射量为一疗程。菌苗疗法可引起剧烈反应,如发冷、发热、原有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出现休克、呼吸困难。故肝肾功能不全者,有心血管疾病、肺结核者以及孕妇忌用。菌苗疗法也宜与抗菌药物同时应用。

  (五)水解素和溶菌素疗法水解素和溶菌素系由弱毒布鲁氏菌经水解及溶菌后制成,其作用与菌苗相似,疗效各说不一。

  

(六)中医中药疗法祖国医学认为急性期系外感湿热病邪为患,慢性期因久病正气耗伤,风、寒、湿三气杂合,表现为虚证、血瘀、痹证和湿热等。治疗应辨证施治。急性期给予清热、利湿、解毒方剂,如三仁汤,独活寄生汤等。慢性期根据证型分别用益气阴煎,细辛牡蛎汤,复方马钱子散,逐瘀汤,化瘀丸,三黄一见喜汤,晰蜴散,穿山龙制剂等。中国科学院流研所应用白瓜丸(白芷、川草、木瓜、牛夕、防风、地骨皮、双花、乳香、当归、全虫、肉桂、生地、白芍、麦冬、甘草、连翘、青陈皮、黄连)治疗190例,总有效率达93.68%对疼痛改善尤为显著。

  针炙也有一定疗效。

  

(七)其它疗法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中毒症状重者,伴有炎者,伴性关节痛者可应用。免疫增强剂及免疫调节剂,如左旋米唑、转移因子等对调节机体免疫力可能有益。物理疗法对症治疗也可应用。

  慢性期的并发症治疗可随症使用抗生素及对症措施。

  

应用单一抗生素时复发很常见,故常给予抗生素联合治疗。多西环素或四环素加每日注射链霉素可降低复发的。小于8岁的儿童可给予复方磺胺甲基异唑加链霉素或利福平,因为四环素可以损害儿童的牙齿。严重病例可给予如强的松。有严重肌痛的患者可能需要一种强力的镇痛剂,如可待因。

   疾病预防

布鲁斯氏菌病布鲁斯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家畜传染给人的疾病,只要家畜中没有这种病,人就不会受到传染。但要完全清除家畜中的布鲁氏菌病也是很难办到的,所以预防布鲁氏菌病xxx的办法就是不接触有病家畜,不吃生肉,不喝生奶。但牧民、农民、兽医畜产品加工人员、养鹿场工人每天都与家畜或病畜及其产品接触,所以最有效的预防办法就是加强个人防护。屠宰或接羔时要戴手套,牛羊流产后对被污染的草地要用石灰水或漂白粉消毒,流产胎儿、胎盘、胎衣要深埋或焚烧,清除畜圈粪便要带口罩,工作结束要及时洗脸洗手。兽医和皮毛、肉制品加工人员应按要求做好个人卫生。对繁殖用的犬群应定期采血检验,发现布鲁氏菌携带犬应淘汰并无害化处理。种公犬在配种前应做血清学化验,确定是否健康。犬舍应经常消毒,流产的胎儿及污染物应无害化处理。个人养犬应定期给犬做健康检查,发现爱犬患病应积极治疗或给爱犬实行安乐死并无害化处理,减少与病犬接触以免传染此病。 消灭和控制家畜中的布氏杆菌病是控制人布氏杆菌病的主要措施。对牧区牲畜应定期检查,发现病畜及时隔离并对污染消毒处理,健康牲畜应进行预防接种。加强水、粪管理,水源。此外应加强对畜产品的工业监督,奶及奶制品应煮沸食用,有关人员如兽医、牧民、屠宰工人等应加强个人,减少职业性传染的。可能受染者均应接受预防接种,目前常用的人用菌苗有效期1年,每年加强复种1次。

   鉴别诊断

主要与伤寒、副伤寒、风湿热,肺结核,疟疾等相鉴别。鉴别时注意体会本病特征性表现,如发热伴出汗、关节痛、神经痛、软弱;游走性关节痛;高热但尚可,很少有谵妄。再结合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预后情况

  本病预后良好,病死率很低,多数患者于3至6个月内可恢复健康,即使无抗菌药物治疗,也只有10至15%病人的病程超过6个月。

   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菌,呈球状、球杆状或短杆状,大小为0.5~0.7微米0.6~1.5微米,无运动性,不产生芽孢和荚膜。分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牛种、猪种、绵羊附睾种、沙林鼠种、犬种。犬对各种布鲁氏菌都有易感染性。

0

点评

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