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荣
小儿外科医师
李仲荣担任浙江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医学会温州分会理事,《温州医学院学报》编委。2002年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xxx层次、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员。
李仲荣医师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儿外科临床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刻苦钻研,善于总结临床经验和教训,技术上精益求精。在省内首先开展了直肠黏膜吸引活检诊断先天性巨结肠,较早开展了经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新术式,巨结肠切除术后腹部不留疤痕,提高了新生儿期巨结肠的诊治效果。同时他在复杂直肠畸形矫治、各种尿道下裂手术、新生儿先天性腹壁缺损修补、肝肿瘤和肝外伤手术及嗜铬细胞瘤切除等手术方面均有相当造诣,其医疗技术得到同行及病人的肯定,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李仲荣医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1项,三等2项,发表中华系列论文8篇,其它论文20余篇。承担省级及厅局级研究课题7项。毕业脱产和在职硕士研究生4名,在读脱产硕士研究生4名。
教授
李仲荣教授是辽阳县人,生于1931年,1955年毕业于哈工大后留校任教,在哈工大学习、工作42个春秋。从创建专业到获取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从争取到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xxx的一个重点学科到获取博士后流动站、全国重点学科建设中的专业实验室,他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末,李仲荣领导和参与了我国xxx台结构式模拟计算机及xxx台能说话会下棋的数字计算机的研制。60年代初,他参加领导和研制超小型磁芯及多孔磁芯。70年代,他参加领导和研制我国xxx台容错计算机;以他为技术负责人研制成功了一系列援外体育场馆电子显示设备,已援建非洲、亚洲等18个国家,为国家节省了上千万元的外汇,并扩大了我国的声誉和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当国际上刚刚开展智能机研究时,他以极大的热忱投身到我国高技术发展规划工作中,起草了国家高技术发展规划(863计划)信息领域智能机发展规划,并带领我校中青年教师在科研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李仲荣教授是哈工大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的奠基人。在他的带领下,哈工大于1986年建立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1987年,该博士点在全国博士点评估中名列xxx,被评为全国xxx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同时建立了计算机接术与接口系统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从而确定了哈工大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内重点学科的地位。他领导和参与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的整体规划,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仲荣教授始终站在学科前沿,他在国内最早举起了声图文计算机智能接术的大旗,并带领广大教师奋力拼搏,取得了大量的科研。这些工作为后来哈工大智能接术在国内的异军突起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仲荣教授作为中国计算机专业的创始人之一,为确定学科发展中走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对学科教学模式的日益形成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员,李仲荣教授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不管节日还是假日,他不是工作在实验室就是奔忙于祖国各地,长年累月废寝忘食。他不仅承担着极其繁重的科研任务,而且在教学xxx线,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模式识别、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门课程。学校进行教学工作量检查时,发现他是全校超学时最多的教师之一。一位博士生导师竟能有那么多的教学工作量,这是何等的毅力,又是多么大的超负荷啊!
李仲荣教授曾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职务,他是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微机学会常委,中国宇航学会计算机委员会副主任,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国防科工委计算机专业组专家。他共荣获国家科学进步1项,国家发明二等1项,国家优质产品银牌1项,国家七五攻关集体荣誉1项等15项励。在国际会议和国内刊物上撰写学术论文45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本科生,共指导硕士研究生20余名,指导博士生19名,有8人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培养的大批计算机专业人才,如今已成为我国计算机战线上的技术和学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