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三铁
目录
碳化三铁
碳化三铁(或碳化铁)是铁和碳的化合物,更准确地说是中间过渡金属碳化物,化学式为 Fe3C。 按重量计算,它含有 6.67% 的碳和 93.3% 的铁。 它具有正交晶体结构。 它是一种硬而脆的材料,通常被归类为纯净形式的陶瓷,并且是黑色冶金中常见且重要的成分。 虽然渗碳体存在于大多数钢和铸铁中,但它是在碳化铁工艺中作为原材料生产的,属于替代炼铁技术系列。 渗碳体的名称源于Floris Osmond和J. Werth的理论,其中凝固钢的结构由一种细胞组织组成,以铁素体为核,Fe3C为细胞外层。 因此,碳化物使铁凝固。
冶金
在铁碳系统(即普通碳钢和铸铁)中,它是一种常见成分,因为铁素体最多可包含 0.02wt% 的未化合碳。 因此,在缓慢冷却的碳钢和铸铁中,一部分碳以渗碳体形式存在。 碳化三铁在白口铸铁的情况下直接从熔体中形成。 在碳钢中,当奥氏体在缓慢冷却时转变为铁素体时,渗碳体会从奥氏体中析出,或者在回火过程中会从马氏体中析出。 与铁素体(奥氏体的另一种产物)的紧密混合物形成称为珠光体的层状结构。
虽然渗碳体在热力学上不稳定,最终会在较高温度下转化为奥氏体(低碳水平)和石墨(高碳水平),但在低于亚稳态铁碳共析温度(723°C)的温度下加热时不会分解 相图。
机械性能很难获得。 Bhadeshia 最近的评论提供了以下内容: 760-1350HV 的室温显微硬度; 弯曲强度为 4.6−8 GPa; 杨氏模量160-180 GPa; 压痕断裂韧性 1.5-2.7 MPa√m
纯形式
碳化三铁在其居里温度约为 480 K 时从铁磁性变为顺磁性。
天然碳化铁(含有少量镍和钴)存在于铁陨石中,并以首先描述它的德国矿物学家 Emil Cohen 的名字命名为 cohenite。 由于碳是金属行星核可能的次要轻合金成分之一,因此通过实验研究了渗碳体 (Fe3C) 作为 cohenite 的简单替代物的高压/高温特性。
其他碳化铁
在回火钢和工业费-托工艺中还发现了其他形式的亚稳态碳化铁。 这些包括 epsilon (ε) 碳化物、六方密排 Fe2-3C、碳含量大于 2 的普通碳钢中的析出物。 0.2%,在 100–200 °C 下回火。 非化学计量的 ε-碳化物在 ~200 °C 以上溶解,此时 Hägg 碳化物和渗碳体开始形成。 Hägg 碳化物,单斜 Fe5C2,在 200–300 °C 回火的硬化工具钢中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