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甘亨碑

兰甘亨碑,正式名称为 Sukhothai Inscription No. 1,是一块刻有铭文的石碑,传统上被认为是泰国文字最早的例子。 它于 1833 年由 Mongkut 国王(拉玛四世)发现,最终被破译并确定日期为 1292 年。除其他外,该文本还描述了 Ram Khamhaeng 国王时期的可泰王国,通常将其归功于此。 铭文对 20 世纪初泰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泰国史学开始将素可泰视为xxx个泰国王国。

从 80 年代后期到 1990 年代,断言该石碑是后来的伪造品引发了激烈的学术辩论。 这场争论仍未得到最终解决,但随后的电子显微镜显示,该石碑很可能与最初声称的一样古老,而且当今该领域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它至少部分是真实的。 该铭文被广泛认为是泰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件,并于 2003 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

描述与发现

石碑呈四棱柱状,大部分为方形,每边宽 35.50 厘米(13.98 英寸),顶部为圆形金字塔形。 它由粉砂岩制成; 刻有铭文的上半部分经过抛光处理,而可能安装在底座中的下半部分则保持粗糙。 它的总高度为 114.50 厘米(45.08 英寸)。

这座石碑于 1833 年被 Mongkut 王子发现,他后来于 1851 年成为国王,当时出家为僧。 Mongkut 曾前往 Sukhothai 古镇朝圣,在废墟中,当时被认为是旧宫殿的遗址,他发现了石碑,以及一块被认为是 Sukhothai 统治者宝座的雕刻石板。 他让他的随从将这些物品带回曼谷,并将它们放置在他居住的 Wat Samo Rai(现名为 Wat Rachathiwat)。 铭文于 1836 年跟随 Mongkut 来到 Wat Bowonniwet,随后于 1911 年移至大皇宫的 Dusit Maha Prasat 王座大厅。1924 年再次移至 Vajirañāṇa 图书馆,最后于 2017 年被曼谷国家博物馆收藏。 1968 年,目前正在xxx展览中。

解密

Mongkut 对铭文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于 1836 年成立了一个由僧侣王子 Roek(后来成为最高族长 Pavares Variyalongkorn)领导的委员会来处理它的破译。 1855 年,Mongkut(现为国王)向英国特使 John Bowring 赠送了一份铭文的石版副本,附有提供部分翻译的注释和一封解释其重要性的信件,另一份副本于 1856 年赠送给了法国特使 Charles de Montigny。

1864 年,德国博学者阿道夫·巴斯蒂安 (Adolf Bastian) 首次尝试将该文本翻译成西方语言。法国传教士施密特神父 (Père Schmitt) 于 1884 年和 1885 年出版了他的译文,并在 1895 年和 1898 年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同样在 1898 年,xxx个泰语- 铭文的语言作品发表在 Vajirañāṇa 杂志上。 1908 年,王储瓦吉拉武德 (Vajiravudh) 访问旧素可泰王国时,将整个铭文音译成现代泰文文字,作为小册子印刷

1909 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修辞学教授、暹罗语专家科尼利厄斯·比奇·布拉德利 (Cornelius Beach Bradley) 出版了铭文的英文译本,后来被描述为xxx个相当令人满意的西方文字译本 . 后来由 George Coedès 进行了权威的转录和翻译(法文),并于 1924 年出版。修订版由 A.B. Griswold 和 Prasert na Nagara 于 1971 年以及国家图书馆于 1977 年改进了 Coedès 的版本,Winai Pongsripian 于 2009 年出版了最新的泰语音译版本。

正文

我父亲的名字是 Si Inthărathĭt。 我母亲的名字是 Süăng 夫人。 我哥哥的名字叫 Ban Müăng。 我们同胎长幼五人; 兄弟三人,姐妹二人。

——铭文开篇,科尼利厄斯·比奇·布拉德利 (Cornelius Beach Bradley) 翻译

兰甘亨碑

铭文的xxx面和第二面共 35 行文字,第三面和第四面共 27 行文字。 使用的文字现在称为素可泰文字,是泰文字(也称为暹罗文字)的早期形式,与现代泰语有很大不同,但与古代高棉有一些相似之处,被认为是从高棉改编而来的。 最重要的是,该文字不包含线上方或线下方的元音标记,这一特征在后来的素可泰铭文和现代泰语以及早期的印度文字中都可以看到。

0

点评

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