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布斯反应
词条百科 1
目录
埃尔布斯反应
埃尔布斯反应是一个有机反应,描述了一个正甲基取代的二苯甲酮热解成一个凝结的多芳烃。该反应以其发明者德国化学家KarlElbs命名,他也负责Elbs氧化反应。该反应于1884年发表。然而,由于缺乏对萘结构的了解,Elbs并没有正确解释反应产物。
埃尔布斯反应的范围
Elbs反应可以合成缩合的芳香族体系。正如Elbs在1884年已经证明的那样,有可能通过脱水获得蒽。更大的芳烃系统如五碳烯也是可行的。这个反应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首先导致二氢戊烯,然后在第二步用铜作为催化剂进行脱氢。该反应所需的酰基化合物可以通过与氯化铝的Friedel-Crafts酰化反应获得。Elbs反应有时伴随着取代物的消除,可能不适合于被取代的多芳烃。
埃尔布斯反应的机理
对于Elbs反应,至少有三种合理的机理被提出。xxx种机制由Fieser提出,首先是二苯甲酮的热诱导环化,然后是[1,3]-氢化物转移,得到化合物。然后进行脱水反应,得到多芳烃。另外,在第二种机制中,由于库克的原因,甲基化的芳香族化合物首先经历了同构化,然后是电环反应,得到相同的中间物,然后同样经历了[1,3]-氢化物转移和脱水。

第三种机制也被提出,涉及热解自由基的生成。
埃尔布斯反应的变化
通过Elbs反应也可以合成杂环化合物。1956年,一个噻吩衍生物的Elbs反应被发表。由于在xxx个中间体形成后反应机制发生了变化,导致多个自由基反应步骤,因此没有得到预期的线性产物。
内容来源于网络,本内容不代表16map.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16map.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16map.com/wiki/nmteuixlni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