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瓶颈
词条百科 1
目录
夜行瓶颈
夜间瓶颈假说是一种解释多种哺乳动物特征的假说。 1942 年,戈登·林恩·沃尔斯 (Gordon Lynn Walls) 描述了这一概念,指出胎盘哺乳动物在其大部分进化故事中主要甚至完全是夜间活动,从 2.25 亿年前的起源开始,到 6600 万年前非鸟类恐龙的灭绝才结束 几年前。 虽然一些哺乳动物群体后来进化以填补昼夜生态位,但大约 1.6 亿年作为夜间活动的动物在基础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留下了持久的遗产,而且大多数哺乳动物仍然是夜间活动的。
哺乳动物的进化
哺乳动物是从犬齿兽进化而来的,犬齿兽是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之后一群表面上像狗的突弓动物。 灭绝后蓬勃发展的新兴主龙类群体,包括鳄鱼和恐龙及其祖先,将其余较大的犬齿兽类灭绝,只留下较小的形式。 幸存的犬齿兽类只能在与昼行恐龙的竞争极小的情况下在生态位中取得成功,演变成夜间灌木丛中典型的小型食虫动物。 虽然早期哺乳动物在中生代继续发展成几个可能相当常见的动物类群,但它们都保持相对较小且夜间活动。
只有在白垩纪末期大规模灭绝后,恐龙才为建立新的哺乳动物群打开了舞台。 尽管如此,数百万年来哺乳动物的体型仍然很小。 虽然今天所有xxx的动物都是哺乳动物,但大多数哺乳动物仍然是小型夜行动物。
哺乳动物的夜间适应
哺乳动物生理学的几个不同特征似乎是对夜间生活方式的适应,主要与感觉器官有关。 这些包括:
感官
- 敏锐的听觉,包括盘绕耳蜗、外耳廓和听小骨。
- 嗅觉非常好,鼻甲发达。 大多数都有一个大的嗅球。
- 发达的触觉,尤其是胡须。
- 除了高等灵长类动物外,它们的角膜非常大,与鸟类和爬行动物相比,视觉图像不太敏锐。
- 色觉有限。
生理学

- 有助于在寒冷(夜间)环境中进行体温调节的毛皮。
- 缺乏针对(昼夜)紫外线的眼部屏蔽机制。
- 依赖于可见光的光解酶 DNA 机制在胎盘哺乳动物中不起作用,尽管它在细菌、真菌和大多数其他动物中存在并发挥作用。
行为
- 所有基础组的昼夜节律和行为模式都是夜间活动的,至少在胎盘中是这样。
- 允许躲避气候和昼夜捕食者的穴居生活方式似乎是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
内容来源于网络,本内容不代表16map.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16map.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16map.com/wiki/nmzeqixlniz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