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老人塔
目录
万松老人塔
坐标:39°55′19″N 116°22′01″E / 39.922°N 116.367°E / 39.922; 116.367
万松老人塔(简体中文:万松老人塔;繁体中文:万松老人塔;拼音:Wànsōng Lǎorén Tǎ)是一座始建于 13 世纪中叶的砖塔。 它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西四路口附近。
历史
该塔是金朝和蒙古帝国时期著名禅宗僧人万松兴秀(1166-1246 年)的墓塔。 他自号万松老人,指的是他曾经居住的万松工作室。 万松死后,他的弟子们在金朝前中都燕京(今北京)的西部为他的遗骨建了一座宝塔。
塔呈八角形,平顶,薄砖砌成。 它高约 5 米(16 英尺)。 正面有一块石匾,上面刻着“万松老人塔”几个字。
到了明末,这座宝塔已经隐藏在繁华的商业城市北京的街道和建筑物中,直到 1606 年,一位名叫乐庵的僧人注意到这座杂草丛生的宝塔,并筹集资金修建 修复它。
1753年,清朝乾隆皇帝下令修复该塔,并在康亲王(爱新觉罗·永恩 爱新觉罗·永恩)的指导下新建了一座九层八角砖塔。 围绕原来的宝塔而建。 新宝塔高 15.9 米(52 英尺),是原来宝塔的三倍高,并完全包围了较小的宝塔。 宝塔周围划出99.3平方米(1,069平方英尺)的面积,并在宝塔南面放置了纪念宝塔重修的铭文。
1927 年,交通部副部长叶恭绰(1881-1968 年)领导了一场修复宝塔及其所在场地周围围墙的运动。叶恭绰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写了一个新的元代铭文 石碑上的万松老人塔(元万松老人塔)(元朝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朝代,直到 1271 年才建立,比蒙古帝国时期建造塔晚了一段时间)。
1976年唐山大地震,塔身受损,塔尖坠地,但很快又恢复到塔顶的位置。

1986年西城当地政府出资修缮该塔,在这次修缮中发现原来的七层八角砖塔在1753年围绕它建造的塔壳内仍然完好无损。 原塔为典型的元代薄砖。
现状
直到 2010 年,宝塔大部分都被商店和住宅楼所隐藏,但在 2013 年西四地铁站建设区域重建和宝塔进一步修复后,宝塔向公众开放。 宝塔坐落在庭院中,周围环绕着石榴树和玫瑰。 专门研究北京历史的书店占据了庭院的南北两侧,还有一个展示与宝塔历史相关的文物和信息的展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