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回答了学生一个问题,扩充了一下,分享给各位。
他是这样说的:
呆呆,我发现一个比较玄幻的现象。就我公司,不管是产品还是领导都会把开关控件当作是一个内容切换的控件使用,就很容易造成歧义。我有提过这个问题,但是他们就会觉得这个就应该这样用。我该怎么说服他们呢?
这样的事情其实有很多,我们甚至会在许多产品上看到各种错用控件的情况。但就像我之前说过的,人们常常会把习以为常,视作理所应当。这是不对的。
但是,在工作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仅仅只是靠说,是不够的,毕竟领导看的是最终的业务成果,而不是从某个元素去考虑使用的合理性。
好比,在你参与之前,大家对这个问题已经经过多次讨论,定下最终方案,你一句「控件」用的不对,就要改变整个页面的展示内容,那不是打人脸了么,还是一整个团队的脸。
反过来想一下,如果用户给你提反馈,你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做产品设计的同学肯定知道,我们平时会收到许多用户的反馈,这些反馈来自于各个渠道,比如一些社交平台、应用市场、用户社群,甚至是调研搜集等。这些反馈有的是给产品功能提建议的,有的是直接吐槽功能难用的,还有的,可能是认为产品本身就有问题的。难道我们要对每个用户提出的反馈都去思考合理性?不太可能。
那能怎么办呢?如果真想改变这种情况,你就得根据这个业务出一个比之前好的方案去说服他们,而不是只从某个控件或元素的角度去说事情。
我通过一个小案例来帮大家理解一下。Raluca Budiu 是产品可用性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她之前在上一场线上直播课的过程中遇到一个问题 —— 始终无法打开产品的麦克风。刚开始上课的时候,Raluca 无论怎么点击,静音按钮都处于「关闭」状态,直到试了几分钟后,甚至重启了软件几次,才反应过来,原来当前本就已经是非静音状态了,再点击才是静音。
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显得有些尴尬的笑了笑。于是,她开始思考类似的产品设计的问题。
可能许多人看到这种情况,都会觉得这没什么问题,甚至觉得是理解不了的人的问题。但就像我前面说的,常常看到的东西,习以为常,不代表它就是对的。
按钮的设计,有许多可分析的地方,比如当前按钮的显示,是一种状态,还是一种指令;或者,文案标签的显示是对当前状态的提示,还是对按钮的静态说明。这些东西在设计过程中都是需要去仔细思考的。
譬如,开关控件的显示逻辑,其实是一种显示状态,而不是指令。
你看到的开关状态,就是它当前所处的情况,上面是关闭,下面是开启。我们一般很少在优秀的产品里看到给开关控件加文字的,因为它已经很明显,通过颜色反馈状态。
而我们平常在看视频的时候,画面播放时,底部显示的是暂停键,屏幕暂停时,底部显示的是播放键。
它区别于前面开关的使用逻辑,是以指令的方式呈现的。这就是一个按钮,状态与指令的差异。
那么文案作为提示与静态说明的差异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上面静音案例的图里,按钮下面的文案是不会因为是否开启静音而发生变化的,它只是告诉用户,这个按钮的名字叫静音。类似于底部标签栏里,告诉你那个圆圈的名字叫「发现」一样,它本身不会有任何变化。
这就是静态说明。
而提示,是动态的,也就是按钮发生变化,那么文案也就会发生变化,它的作用是提醒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改变当前状态。
比如:
题外话。微信的这个锁定界面,虽然显示了已锁定,但是并没有从识别角度告知用户如何解锁。如果是我,我可能会这样改:
不过这不是讨论的重点了,我这里主要想告诉各位,文字的作用,分为动态提醒和静态说明。
于是,理清了这类按钮设计逻辑后的 Raluca 教授提出了相应的规则,并发表了文章。如今,再看开头那个分不清是否已静音按钮的产品,改成了如下图所呈现的形式。
无论是图标状态,还是文案处理,都做了相应的改进,看起来就清晰多了。
通过这样的小故事是想告诉各位,虽然,我们在工作中不可能去做这样的研究,但是各位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也要从方案本身出发,而不是仅仅从元素样式上去做无用功。
比如,提出说:未静音时,按钮不应该放话筒带叉样式的图标。那么,应该放什么图标呢?你能给我一套合理的方案么?
大概是这样:-)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呆呆U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