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茅甜蛋白

仙茅甜蛋白或 neoculin 是一种甜蛋白质,于 1990 年从一种来自马来西亚的植物 Curculigo latifolia (Hypoxidaceae) 的果实发现并分离出来。 与 miraculin 一样,仙茅具有改变味觉的活性; 然而,与奇迹蛋白不同的是,它本身也具有甜味。 食用仙茅素后,水和酸溶液味道甜美。 该植物在当地被称为“Lumbah”或“Lemba”。

蛋白质结构

仙茅素的活性形式是一种异二聚体,由通过两个二硫键连接的两个单体单元组成。 每个成熟单体由 114 个氨基酸序列组成,分别重 12.5 kDa(仙茅素 1)和 12.7 kDa(仙茅素 2)。 虽然这两种同种型中的每一种都能够形成同源二聚体,但它们不具有异源二聚体形式的甜味和调味活性。 为避免混淆,异二聚体形式有时被称为 neoculin。

甜蛋白 curculin-1 和 curculin-2 的氨基酸序列改编自 Swiss-Prot 蛋白质序列生物数据库。 粗体表示链内二键,下划线表示链间二硫键。

甜味特性

仙茅甜蛋白被认为是一种高强度甜味剂,据报道,按重量计算,相对甜度是蔗糖的 430-2070 倍。

分别将仙茅素与清水或酸化水(柠檬酸)混合含在口中后,观察到甜味,相当于 6.8% 或 12% 的蔗糖溶液。 甜味在水中持续 5 分钟,在酸性溶液中持续 10 分钟。

在中性 pH 溶液中,如果存在带两个正电荷离子(例如 Ca2+ 和 Mg2+),仙茅素的调味活性会降低,尽管这些离子在酸性溶液中没有作用。 同样,单价离子(例如 Na+ 和 Cl-)在中性或酸性 pH 值的溶液中都没有影响。

虽然甜味诱导机制尚不清楚,但据信仙茅素的一个活性位点与味觉感受器膜紧密结合,而第二个活性位点适合甜味受体位点。 后一个位点被认为负责甜味的诱导。 Ca2+ 和/或 Mg2+、水和酸的存在调节仙茅素活性位点与受体位点的结合,从而改变感知到的甜味。 仙茅甜蛋白似乎在 TAS1R3 的氨基末端使用了一个独特的结合位点

作为甜味剂

与大多数蛋白质一样,仙茅素对热敏感。 在 50°C(122°F)的温度下,蛋白质开始降解并失去其甜味和调味特性,因此它不适合用于热食或加工食品。 然而,低于此温度时,仙茅素的两种特性在碱性和酸性溶液中均不受影响,因此它有可能用于新鲜食品和作为餐桌甜味剂。

仙茅甜蛋白

由于仙茅素在自然界中并不广泛存在,因此正在努力生产重组形式的蛋白质。1997年,仙茅素在大肠杆菌和酵母中表达,但重组蛋白没有表现出甜味或味觉修饰活性。然而,2004 年的一项研究获得了一种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重组仙茅素,它具有改变味道和甜味的特性。

0

点评

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