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志荣 – 小鹏汽车交互设计师,出版《AI改变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师生存手册》
感谢优设网,让我有机会把工作四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学习心得分享给大家。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薛志荣,大学毕业后四年一直在百度担任交互设计师,参与设计的产品包括最核心的业务手机百度,还有面向海外的 AI 输入法、AI 相机和智能投影仪,最有趣的是,我设计过的产品 DAU 涵盖了个位数到八位数,这样的经历应该是很少见的。业余时间里我是一名独立开发者,目前拥有 2 款线上产品。同时我也是一名作者,在 19 年上市了国内第一本 AI&UX 相关的书籍《AI改变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师生存手册》。由于车联网是目前 AI 设计落地的最佳场景之一,在经过慎重考虑后我决定投身于互联网汽车行业,成为一名 HMI & AI 设计师,不得不说,这方向的设计有趣太多了。回到正题,我认为我的成长速度相比其他同工龄的设计师来说是快一点点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后浪推前浪
工作四年我从不忌讳经验和资格这两个词,因为我从来不觉得工作比你多几年的前辈实力就会比你强,这不是绝对的,不然这个社会会变成排资论辈的阶级社会,这会很无聊。但阶级是永远存在的,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认同一个观点: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
这是什么意思?后浪能推到前浪的原因是后浪的速度比前浪要快。这意味着,假设你是后浪,前浪是你的前辈,你想超越他,那么你要比你的前辈跑得更快。这还有另外一个假设,你是前浪,如果你不想被后浪推着走,难道自己跑得更快把自己拍到沙滩上?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但我想说的是,你必须要知道你的背后有无数海浪正在虎视眈眈地看着你,你需要跑得更快,不想被拍到沙滩上的话,自己看下有没有机会在洋流转个弯什么的。
找到目标,做自己有天赋且感兴趣的工作
我一直认为,工作、天赋、兴趣和目标结合一起是最好的,缺少兴趣或目标都会变得无比痛苦,尤其996的时候,谁会说我的兴趣就是改变世界或者我的目标就是做公益活动,我认为几乎没有,因为主语和宾语的关系不太搭,逻辑不太对。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名 100KG 的胖子(在跑步上没有天赋),CEO 跟你说,只要你和博尔特比赛并且拿了冠军(工作),你就有 10 块钱的奖金(目标),你还会有兴趣挑战自我赢得比赛吗?很明显没有。所以只有工作、天赋、兴趣和目标结合在一起,你才有心情跑得更快。
如何区分天赋和兴趣非常重要,因为两者是类似但完全不一样的。举个例子,你很喜欢而且经常做饭,但你做的饭菜一如既往的难吃,说明厨艺上你没有天赋;你很少做饭但是每次做的饭菜都一如既往的好吃,说明厨艺上你是有天赋的。或者是刚刚的例子,即使你是一名很喜欢跑步(兴趣)的胖子(没有天赋),你想拿冠军是不现实的。如何挖掘自己的天赋?我认为你可以回想一下以往的经历,看看哪些事情是自己感兴趣并做起来毫不费劲的,这些说不定就是你的天赋。
目标和工作也是不一样的。《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老师说过,工作是大家谋生的手段,一个单位给你一份工作,你完成任务,它付你工资,就两清了。职业是我们一辈子要从事的事业,比如我们当一个医生,提高自己的医术,治病救人,成为名医,这是职业,也是我们的目标。
所以能将以上四点结合在一起,我认为真的很难,包括我自己也不能时时刻刻做到,所以我会经常反省自己的目标和兴趣是什么?它们能不能和我的天赋结合在一起?如果不能,我还要不要继续做这些事情?有些时候真的很苦恼,但是多问一下自己的内心,说不定能找到真实的答案。
如果你的目标过于遥远,那么你可能在中途失去耐心容易放弃。设定一个可持续执行的目标非常重要!这也决定了你百米跑冲刺的时机是几时。在设定目标时,我们可以通过四象限法则来审视自己的目标和习惯,管理自己的长期和短期目标的同时尽量减少一些浪费时间的不良习惯。还有通过 ToDo List 将长期目标和任务进行拆解。如果每天都只是说一下,这跟打嘴炮没什么差别,但你把每天的任务白纸黑字写下来时,完成不了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愧疚感,因为这是你和你自己签下的合同,这跟口头协议是有很大差别的。
我认为,除了当前目标你还应该知道自己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这有助于纠错你现在的目标。我相信很多人都梦想着进入大公司工作,包括我自己。在百度的 4 年工作里,我无时无刻都在想着进 Google 工作,因为这是我大学以来梦寐以求的公司。但是最近我也在无时无刻地问自己,在百度是螺丝钉,去了 Google 继续当螺丝钉有什么意义?它能帮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吗?它能帮我在 AI 设计上走得更远吗?我认为很难,因为现在的 AI 设计需要在宏观层面上执行,只做螺丝钉是不太可能实现目标的,所以我最后决定去一家互联网汽车创业公司,与它共同成长的同时尽力把自己对于 AI 的理解融入到汽车设计当中,我坚信这对于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最近在 TED 上看到一名外国心理咨询师说,30 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你前 10 年的努力都是为后面 10 年做准备。但对于中国互联网从业人员来说,很多人都在担心自己 35 岁的时候会失业,会被淘汰。我觉得这很有趣,为什么外国人认为 30-40 岁是人生的巅峰期,而中国人却担心 35 岁会失业?那么 40岁、45岁、50 岁的时候中国人是不是压力更大了?这问题我认真思考了很久,很有可能跟「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有关系。
因为中国发展的速度太快,所以我们需要很努力地追赶上去,因此,我们要很努力地成长这是没错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很多时候选择错了,例如没有意义的加班。在外国大家会很看重时薪这概念,因为大家都希望能和公司等价交换,用自己的时间和能力换取等价的薪酬,所以大家选择了尽可能准时准点下班。加班意味着自己每小时的价值被削弱了,相信谁都不喜欢。除非你的工作、天赋、兴趣和目标完美结合在一起,不然还是尽量少加班,因为加班太多你就没有自己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是非常吃亏的。大家一定要谨记吴军老师说的话,清楚地知道工作和职业的差别在哪。
如果是热爱学习的人,下班后一定也是热爱学习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乐趣,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去思考以后的路要怎么走。当日积月累后,他可能厚积薄发成为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所以如何更好地成长?
我认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大学到现在,我的平均睡眠时间为 6 个小时。尽管现在工作后没有太多时间学习,我也会想尽办法挤出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例如工作日的时候,早上上班前我会尽量挤出 1~2 个小时,然后将 2~3 个任务安排到空闲时间里,例如看书、写文章、听书或者学英语。在深圳百度的时候,中午休息时间挺长的,我会花整整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去学习新的技能或者完成某项任务。晚上回家后会花 1~2 个小时健身以及 2~3 个小时学习。运动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减轻你的压力以及让你有更好的体力和精神去面对每天的工作。
如何有技巧地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大家应该要先了解清楚自己的学习能力如何,有些人看书过目不忘,有些人看了十几遍都记不住,那么他们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截然不同的。下面讲一下我的学习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籍并且理解更多的知识,我认为是快速成长的关键,所以在 4 年前我刻意训练自己的记忆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经过短暂的训练后,我可以做到 10 分钟记住整副乱序扑克牌的顺序,其中只错了 4 张;120 天里可以阅读 100 本专业书籍。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我 3 年前写的文章《140天读完100本书是怎么做到的?》,我相信,只要你通过锻炼,你也可以拥有这样的能力。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坚持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总结成文章并发布到公众号上。我认为总结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复盘和沉淀知识的机会。把文章发到公众号我认为有以下好处:
- 文章的质量决定了你的水平,所以你应该努力地把文章写好,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最重要是对得起读者。
- 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你,说不定有些好的机会和挑战来自于赏识你的人。
- 我相信一系列高质量的文章在未来会成为你宝贵的财富。
只有通过项目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所以我认为最快的学习方法是边学边运用。我的第一个安卓应用是在零基础的情况下自学完成的,中间只花了 3 个月时间。我的第一个基于 TensorFlow.JS 的深度学习产品也是在零基础的情况下自学完成的,中间只花了 2 个月时间。虽然这期间真的很痛苦很想放弃,当你找到突破口破门而入后,你会发现后面的路没有那么难走了。
我认为我的成长是绝对离不开 Google 搜索的。选择一个正确的搜索引擎很重要,学会使用 Google 很多事情都能事半功倍。
除了坚持修炼内功,我们还应该开拓自己的视野。我有一个坚持了 6 年的好习惯,就是每天早上会花 0.5~1 个小时阅读新的资讯,包括设计、技术和商业,最主要的网站包括了 36KR、雷锋网、知乎、优设网和 Medium。印象笔记就是我的第二个大脑,如果遇到重要的文章我会剪藏到印象笔记里,并且对它进行分类和标注,目前在印象笔记里我已经拥有了 57 个笔记本和 1000 多条笔记,涵盖设计、AI新闻、前端、Geek、Android、深度学习、车联网等领域。
除了浏览网页,我还很喜欢用 Kindle 以及苹果的 Ebook 看书,因为它们能在手机端和电脑端同步阅读记录和笔记。每次阅读的时候我会把重要的内容做上笔记,有必要时翻看重点内容就行了。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后,我看一本 200 页左右的 16 开纸质书大概花 2~3 小时就能读完(前提是只有熟悉的领域才能进行快速阅读,不然读了跟没读是一样的),同时看的书范围也略广,包括技术、设计、产品、商业、经管和传记。如果你想望得更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遥望远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
在工作 4 年内,我通过业余时间阅读了 250 本书籍(其中有 100 本是半年内读完的,中国人均每年阅读的书籍为 4 本);独立设计开发过两个个人官网和两款线上产品;自学了用户研究和深度学习开发;写了八十多篇原创文章;最近还写了一本书。我相信,只要你有充足的时间和坚定的毅力,推着前浪走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回望两年前的我,刚好工作满两年时间,当年的我已经在规划写国内一本 AI&设计相关的书籍了,我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说,要成长就要比别人跑得更快,要比别人更快地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赛道,要比别人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后来一句毒鸡汤:如果你想干掉前浪,请你跑得更快一点;如果你不想被后浪干掉,也请跑得更快一点。
《AI改变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师生存手册》是我最近写的一本书。这是一本科普书,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为大家深入浅出地讲解现在的 AI 是什么,尤其是为没有开发经验的设计师讲解清楚 AI 的历史背景和现有技术;再结合一些 AI 和设计的案例,让大家清楚现在和未来我们能做什么、怎么做;最后通过对一些跨界设计师的采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同时这也是一本工具书,书里包含了 60 多个案例、17个视频介绍以及多个设计原则,大家可以把它当做一本小词典。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到大家,购买链接:https://item.jd.com/12526634.html
以下是我工作两年时写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大家感兴趣可以继续阅读。
- 《二年级交互设计师的几点感悟》
- 《如何做好一件事》
- 《140天读完100本书是怎么做到的?》
- 《这是我三年内设计过最好的目标管理产品》
最后推荐一下自己的公众号,大家想看更多原创文章可以关注一下。